白头山北麓的玄真观,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整座道观,琉璃瓦在朦胧中透着古朴的光泽。观主玄机子身着藏青色道袍,立于观前那棵需两人合抱的千年银杏树下,手中紫檀木念珠匀速转动,发出低沉的木质碰撞声。他的目光越过道观的朱红围墙,望向南方天际翻滚的云海,浑浊的眼眸中渐渐泛起清明,思绪却早已飘回了四年之前的京市,那段改变了他一生的往事。
彼时的玄机子,还只是个守着残破古观的普通道士。每日的生活不过是清晨扫院、日间诵经、夜晚打坐,虽从观中古籍里习得些粗浅的吐纳之法,能强身健体,却从未真正触及“修士”的门槛。他守着玄真观度过了三十余载,看着观中弟子因看不到修行希望陆续离去,只剩下寥寥数人相伴,心中早已生出几分浑浑噩噩的茫然。白头山地处边境,灵气稀薄,修行资源匮乏,他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便会这样在青灯古佛旁虚度,直至化为一抔黄土。
改变的契机,源于一张意外得来的邀请函。四年之前,京市修行界突然传出消息,一位名为张文东的年轻修士,将在天坛举办公开讲道,据说此人掌握着失传已久的混沌道韵,能为修行者指点迷津。消息传开,整个华国修行界都为之震动,邀请函更是一票难求。玄机子本没抱任何希望,却在一个雨夜,收到了一位云游老友托人送来的信封,里面正是那张印着金色云纹的邀请函。
“或许,这是上天给我的最后一次机会。”抱着这样的念头,玄机子将道观托付给大弟子,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京市的火车。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行驶在铁轨上,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他望着窗外掠过的城市与田野,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大道的憧憬。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场跨越千里的旅程,将会彻底改写他的人生轨迹。
抵达京市时,恰逢秋雨连绵。天坛周围早已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汇聚于此,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意气风发的青年,甚至还有不少隐世宗门的弟子。玄机子身材单薄,穿着洗得发白的道袍,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只能远远地站在天坛的外围,踮着脚尖望向高台。
“那人就是张文东?看起来也太年轻了吧?”
“听说他不是传统修行者,好像是半路出家,真的靠谱吗?”
“不好说,能让京市修行界联合邀请,肯定有过人之处。”
周围的议论声不绝于耳,玄机子没有插嘴,只是紧盯着高台上那个身着简单休闲装的身影。与其他修行者的仙风道骨不同,张文东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来自世俗的青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正与身边的几位老者低声交谈,偶尔还会抬手扶一下眼镜,透着几分书卷气。
就在这时,高台之上的张文东忽然抬手示意,原本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下一秒,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天坛上空的天地灵气突然疯狂汇聚,原本稀薄的灵气变得浓稠如雾,甚至凝结成了肉眼可见的灵气漩涡。那灵气中蕴含着一种玄奥的混沌气息,古朴而浩瀚,比玄机子在白头山遇到的百年一遇的灵潮还要浓郁数倍。
“这……这是混沌灵气!”有年迈的修士失声惊呼,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玄机子只觉得一股磅礴的道韵扑面而来,即便隔着遥远的距离,也让他心神剧震。他下意识地盘膝而坐,运转体内那点微薄的灵力,只觉周身经脉前所未有的通畅。张文东尚未开口,那萦绕在他周身的道韵便如春雨般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识海,玄机子修炼数十年都未能看透的“色空”迷障,竟在这一刻如冰雪消融,灵台瞬间变得一片清明。
“大道至简,混沌为本。”
张文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话音落下,他随手一挥,空中便浮现出数十张《混沌道典》的残页虚影,晦涩难懂的上古文字化作一道道流光,如同有生命般钻入每个听者的识海。玄机子只觉脑海中轰然一震,无数玄奥的道理解开了他长久以来的困惑,原本停滞不前的修行瓶颈,竟隐隐有了松动的迹象。
更让他惊喜的是,一缕精纯的混沌灵气顺着眉心祖窍缓缓涌入体内,所过之处,原本枯竭堵塞的经脉竟开始缓缓复苏,丹田处传来一阵久违的温热。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修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从炼气三层的瓶颈直接突破,一路攀升至炼气五层,才缓缓停下。这种脱胎换骨的体验,是他修行数十年从未有过的。
讲道持续了整整一天,张文东从混沌大道讲到基础吐纳,从修行误区讲到心境修炼,言语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还结合现代知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修行,比如将经脉比作电路,将灵气比作能量,这种新奇的说法让在场的修行者们耳目一新。玄机子听得如痴如醉,手中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