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二年十二月十八,寒冬的雪片像撕碎的棉絮,轻轻落在双时守护阁的青瓦上。“童守传习院” 里却暖意融融 ,四十余名小小守护者围坐在长桌旁,正对着一份 “暖冬反哺清单” 激烈讨论。桌上摊着市集收益的账本、双时空困难家庭的需求表,还有一沓沓手绘的暖冬物资设计图:给独居老人的加绒护膝要绣上防滑纹,给残疾工匠的工具手套要加宽魔术贴,给渔村孩子的棉靴要多层防水,每一样都透着 “精准关怀” 的用心。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桌前梳理讨论结果。他的礼服袖口沾了点墨汁,手里攥着的账本上,用红笔标注着关键数据:“市集共盈利三百二十两银子,我们计划用两百两定制暖冬物资,五十两购买医疗用品,剩下的七十两作为传习班的‘守护基金’,以备不时之需,” 他对着小伙伴们说,“这次反哺不仅要送物资,还要送‘陪伴’—— 我们组建‘故事宣讲队’,上门给老人们读《童守守护故事集》,听他们讲过去的守护经历,让暖冬不只是身体暖,心里更暖。”
阿蕊这时正拿着一张护膝设计图,和裁缝师傅沟通细节。“这里要加一层艾草内衬,老人们有风湿,艾草能驱寒,” 她指着图纸上的夹层部分,“护膝的搭扣要用铜制的,比塑料的更耐用,而且冬天不会冻裂。还有,颜色选藏青色,耐脏,老人们不用频繁清洗。” 裁缝师傅点点头,在图纸上记下修改意见:“放心,我会按你们的要求做,三天后就能交货。”
新学员小桃蹲在一旁,给暖冬物资标签上色。标签是用枫木做的,上面刻着 “童守暖冬?情系双时” 的字样,她要在每个标签旁画一个小图案:给老人的标签画拐杖,给工匠的画工具,给孩子的画笑脸。“阿蕊姐,我能不能在标签上留个小口袋,放一张手写的祝福卡呀?” 她举起刚画好的标签,眼睛亮晶晶的,“比如写‘张奶奶,希望这副护膝能陪您温暖过冬,我们下周还来看您’,这样老人们看到会更开心。” 阿蕊笑着点头,立刻让队员们准备空白贺卡,每人都要写一句专属祝福。
辰时三刻,反哺行动正式启动。小守护者们分成十组,每组推着一辆装着物资的小推车,车把手上挂着红灯笼,灯笼上贴着 “故事宣讲队” 的标识,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温暖的脚印。阿海带的组负责城西的独居老人区,刚走到张奶奶家巷口,就看到老人正趴在窗边张望,手里还拿着去年小桃送的艾草护膝。
“奶奶!我们来给您送新护膝啦!” 阿海率先跑过去,接过张奶奶手里的旧护膝,“这副旧的我们拿去清洗晒干,以后您换着用,冬天就不会冷了。” 张奶奶拉着阿海的手,笑得皱纹都挤在了一起:“你们这些孩子,比亲孙子还贴心,知道我膝盖不好,特意做了新护膝。”
小桃这时捧着新护膝走过来,小心翼翼地给张奶奶戴上:“奶奶,您试试合不合身,这护膝里加了艾草内衬,还绣了防滑纹,您走路时不容易滑倒。” 她又从口袋里掏出祝福卡,递到张奶奶手里,“这是我写的,您要是想我们了,就看看卡片,我们每周都会来看您。” 张奶奶接过卡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眼眶慢慢红了:“好孩子,奶奶把卡片放在枕头边,想你们了就拿出来看看。”
阿海趁机拿出《童守守护故事集》,坐在暖炉旁给张奶奶读 “初代守护者搭共鸣镜” 的章节。张奶奶听得入神,不时补充细节:“那时候我才十五岁,跟着大人们给守护者送姜汤,林伯的手被钉子划破了,还笑着说‘这点小伤不算啥’,现在想起来,还像昨天发生的事。” 阿海赶紧拿出笔记本,把这些细节记下来,准备补充到明年的故事集里。
另一边,阿蕊带的组正在城郊的李爷爷家忙碌。李爷爷是位老木匠,左手在当年抢救农具时受了伤,如今握工具很吃力。阿蕊从物资袋里拿出定制的工具手套,帮李爷爷戴上:“爷爷,这手套的食指和拇指加了耐磨层,您握锤子时不容易磨破,魔术贴也加宽了,您一只手就能系上。” 李爷爷试着握了握身边的凿子,惊喜地说:“太合适了!比我之前的手套好用多了,以后做木工活再也不用麻烦别人了。”
“故事宣讲队” 的队员们这时围坐在李爷爷身边,听他讲 “雪中救农具” 的故事。李爷爷拿起桌上的一把旧镰刀,指着刀刃上的豁口说:“这就是当年抢救时弄的,雪太大,看不清,镰刀撞在石头上,崩了个口,我心疼了好几天。后来,我把这把镰刀修好了,一直留着,想让孩子们知道,当年的守护者有多不容易。” 队员们认真地听着,小宇还拿出手机,把李爷爷的故事录下来,准备放进故事集的音频版里。
午后,反哺行动进入 “双时互助日” 环节。通过时空共鸣镜,宣德的小守护者们将医疗用品送到天启的渔村,天启的渔民们则把刚晒好的鱼干、海带通过镜子传过来,作为 “回礼”。“谢谢宣德的孩子们,你们送的感冒药太及时了,渔村冬天冷,很多人都感冒了,” 天启的渔民长老对着镜头说,“这些鱼干你们拿去,炖粥、炒菜都好吃,让孩子们也尝尝我们天启的味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