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执事那声“灵纹自韵”的低语,以及辨灵盘罕见的异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摹纹殿乙字十三号石室内漾开了一圈无声的涟漪。其余几名弟子看向陆明的目光,已从最初的漠然,变成了混杂着惊异、好奇,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陆明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目光的变化。他心中警醒,深知在这看似与世无争的符箓之地,过分的突出同样会带来麻烦。他依旧每日准时到来,沉默地完成远超基础要求的工作量,但之后不再尝试那种极耗心神的“入微”临摹,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反复练习那些已经掌握的基础符文,力求在“量”与“稳定”上做到极致,将那份因“灵纹自韵”带来的关注,逐渐淡化于日常的勤勉之中。
然而,有些东西一旦被点燃,便难以彻底熄灭。
那枚引发异象的小聚灵阵核心符文,被冯执事带走后便再无下文。冯执事本人也恢复了往日的枯槁与沉默,仿佛那日的激动只是幻影。但陆明敏锐地察觉到,这位看似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执事,偶尔在他临摹某些特定符文,或处理一些复杂能量衔接时,那专注的目光会在他身上多停留一瞬。
陆明不动声色,只作不知。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玉简中浩瀚符文知识的学习上。除了临摹,他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些基础符文组合衍化的规律,尝试理解它们如何从简单的线条,演变成能够引动、束缚、转化天地能量的复杂结构。
这个过程,远比单纯的临摹更耗费心神,却也让他对“阵法”有了更本质的认识。他渐渐明白,周天星辰大阵那浩瀚磅礴的伟力,其根基,正是由无数类似他临摹的这些基础符文,按照某种玄奥至极的规律,层层嵌套、勾连而成。
“若能洞悉这些基础符文的真意,是否意味着,有朝一日,我也能窥见这周天星辰大阵的一丝奥秘?”这个念头如同野火,在他心底悄然蔓延。
这一日,他接到一项稍显不同的任务——并非临摹新符文,而是修复三枚略有瑕疵的“旧符”。据玉简说明,这些是之前某位弟子练习时的作品,因细微偏差未能通过辨灵盘,但材质尚可,回收后交由他们这些熟练弟子尝试修复,也算是一种锻炼和资源的再利用。
三枚旧符,皆是二元稳固纹,但瑕疵各有不同。一枚是核心节点处灵韵断续,一枚是边缘辅助纹路灵力注入过盈导致线条臃肿,最后一枚则最为麻烦,两处不同属性的纹路衔接时产生了微弱的能量冲突,虽未完全失效,却极不稳定。
前两枚,陆明凭借日益精纯的灵气掌控和对符文结构的理解,小心疏导、打磨,耗费了些许功夫,便成功修复,置于辨灵盘上,灵光稳定亮起。
轮到第三枚,那枚存在能量冲突的旧符。
陆明将其拿在手中,空灵根自发运转,立刻感知到符文中那两处如同水与火般相互排斥、却又被强行束缚在一起的别扭感。若强行以灵力压制,或许能暂时平复,但符文结构本身已受损,绝非长久之计。
他沉吟片刻,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再次闭上双眼,心神沉入符文内部。
有了上次“灵纹入微”的经验,这一次他更快地捕捉到了那两股冲突能量的核心节点。一股带着“锐金”的穿刺之意,另一股则蕴含着“厚土”的沉凝之势。绘制者显然未能处理好金土相生相克中那微妙的平衡点,导致金锐过盛,土凝不足,未能形成“金埋于土,其锋内敛”的稳固状态,反而变成了“金刺土溃”的冲突局面。
如何调和?
寻常修复,或削弱金行,或增强土行,但难免损及符文整体效能。
陆明凝视着那冲突的节点,心神空前集中。他回想起“星轨初衍”时感知到的,周天星辰大阵中,那些不同属性星力轨迹如何和谐共存,彼此流转、转化的韵律。阵法之道,在于平衡,在于流通,而非简单的压制或增强。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闪过。
他能否在这冲突的节点处,引入一个极其微小的、具备“疏导”或“转化”特性的“第三方”结构?不需要完整的符文,或许只是一缕具备特定“意”的灵韵线条,如同桥梁,引导过盛的金锐之气部分转化为滋养厚土之基的生机?
这个想法极为大胆,已近乎对原有符文结构的“改良”!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便会彻底毁掉这枚旧符。
但陆明的心,却因此而炽热起来。这是一种挑战,一种对自身符文理解与灵气掌控的终极考验!
他没有犹豫。凝神笔蘸取少量灵墨,空灵气高度凝聚,心神进入那种玄妙的“入微”状态。他没有去动那冲突的双方,而是笔尖如同绣花,在那冲突节点的边缘,极其小心地,勾勒出一道细微到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带着水行“润下”与木行“舒发”双重意蕴的螺旋曲线!
这道曲线并非玉简中记载的任何标准纹路,完全是他基于自身对能量流转的理解,福至心灵般的创造!它如同一个微型的调解者,一端轻轻搭在过盛的金锐之意上,以其“润下”之性稍作安抚、疏导;另一端则连接在略显溃散的厚土之基上,以其“舒发”之意激发其内在生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