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溯源之旅”的最后一天,江西景德镇的古窑遗址被夕阳镀上一层暖金色。团队成员沿着青石板路缓缓走到窑厂中央的空地上,每个人手里都捧着这段旅行中亲手完成的手作——陈曦的小兔子陶碗还带着淡淡的窑火气息,碗壁上歪歪扭扭的兔子耳朵透着可爱;沈砚川的竹节茶杯模仿了安吉竹林的竹节造型,杯口还细心地打磨过,避免划伤嘴唇;陆星辞的刺绣纹陶罐上,用苗绣的“万字纹”围绕着景德镇的窑火图案,是两种技艺的巧妙融合;顾言的竹编赛车模型用的是浙江安吉的楠竹,车轮还能灵活转动;江屿的数字纹样瓷盘上,用釉料绘制了数字化课程的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旅行中的技艺视频;周明远教授的古籍纹陶片上,刻着《天工开物》中关于陶艺的名句;顾衍之的山水纹笔筒则描绘了贵州苗寨、浙江竹林、江西古窑的风景,将三段旅程浓缩在一件作品里。
古窑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青烟,混合着陶土的湿润与竹子的清香,晚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人觉得格外惬意。顾衍之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手作旅行纪念册”,封面是他特意请苗寨的李阿婆、浙江的王师傅和景德镇的陶艺师傅共同完成的——左上角是苗绣的百鸟纹,右上角是竹编的经纬纹,中间是陶艺的窑火图案,三种元素拼接在一起,像一枚融合了三地特色的徽章。
他翻开纪念册第一页,是大家在贵州苗寨火塘边的合影:李阿婆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绣了一半的百鸟裙,陈曦蹲在她身边,帮她穿绣线;沈砚川站在一旁,手里端着热姜茶;陆星辞举着相机,正对着火塘拍照;顾言、江屿和周明远教授围坐在火塘边,听阿婆讲苗绣的故事。“这段旅行不只是一次‘溯源’,更是一次‘走心’的同行。”顾衍之的声音轻轻落在晚风里,眼神扫过每一个人,“我们一起应对了雨天的意外,一起跟着老艺人学习技艺,一起在篝火旁分享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彼此信赖的家人’。”
陆星辞打开相机,连接上随身携带的投影仪,将这段旅行的剪辑短片投在古窑的墙壁上。短片的开头,是贵州苗寨清晨的芦笙声,画面里,李阿婆带着大家去后山采摘蓝草,露水沾湿了裤脚;接着是浙江安吉的竹林日落,顾言教孩子们编竹蜻蜓,笑声在竹林里回荡;然后是景德镇的古窑烟火,老艺人演示柴窑烧瓷,火苗映红了每个人的脸。每一帧画面里,都藏着温暖的细节:沈砚川在雨中为小宇处理伤口时,眉头紧锁的认真;顾言在仓库起火时,抱着绣品箱冲出来的坚定;江屿在电脑前测试课程系统时,手指飞快敲击键盘的专注;周明远教授在和老艺人比对古籍时,眼神里的兴奋与执着;顾衍之在民宿检查安全设施时,弯腰查看防滑地板的细致。
短片的最后,是大家在古窑遗址前的笑脸,配着陆星辞改唱的《针间的梦》:“我们走过山水间,把技艺的故事牵,每一次并肩,都成了永远;苗寨的线,安吉的竹片,景德镇的陶土,记着我们的缘……”熟悉的旋律配上温暖的画面,让陈曦的眼眶微微湿润。她想起这段旅行中的点点滴滴:在贵州苗寨,她差点摔下陡坡时,沈砚川奋不顾身的守护;在浙江安吉,她编不好竹篮沮丧时,陆星辞用相机拍下她的笑脸,说“失败的样子也很可爱”;在景德镇,仓库起火时,顾言挡在她身前,让她远离危险;熬夜整理课程资料时,江屿默默递来的蜂蜜柠檬水和蒸汽眼罩;听老艺人讲技艺传承的困境时,周明远教授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能把这些技艺传下去”;每次遇到困难时,顾衍之都能冷静地统筹安排,让大家安心。这些画面像一颗颗温暖的珍珠,串起了这段难忘的旅程,也让彼此的感情愈发深厚。
这时,沈砚川走到陈曦身边,递给她一个小巧的银色药盒,上面刻着“陈曦专属健康包”的字样。“这里面有缓解疲劳的眼药水——你总盯着电脑,眼睛容易干涩;还有预防感冒的冲剂,山里早晚温差大,别着凉;最下面一层是你之前说的‘对胃好的姜糖’,加班饿了可以吃一块,既能填肚子,又能暖胃。”他的语气带着细致的关心,眼神里满是温柔,“以后不管是去合作社,还是在传承馆加班,都记得带上它。”
陆星辞则拿出一个定制的相机挂绳,挂绳上用苗绣绣着“手作同行”四个字,还串着一颗小小的陶珠,是他在景德镇亲手烧制的。“这个挂绳送给你,以后你拍手作产品、拍老艺人的时候,就能用得上。看到它,就想起我们一起在苗寨拍芦笙、在竹林拍日落、在古窑拍烟火的日子。”他笑着晃了晃相机,“等我把这次旅行的纪录片剪好,第一个发给你看。”
顾言也递来一个迷你竹编钥匙扣,钥匙扣的造型是一辆小小的赛车,车身上刻着“守护”两个字。“这是我用浙江安吉的楠竹编的,虽然小,但很结实。以后你拿着它,就想起我们在竹林里编竹篮、在赛道上躲避断竹的日子,也记得——不管遇到什么危险,我都会像守护赛车一样守护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