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承”品牌年营收突破10亿元的庆功会上,陈曦站在聚光灯下,没有沉浸于商业成功的喜悦,反而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今天,我宣布‘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我们将每年拿出营收的10%,投入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人培养、乡村教育扶持三大领域,让商业反哺公益,让非遗的温暖惠及更多人。”
话音落下,现场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眼中满是欣慰与坚定——从最初的手作公益到如今的慈善基金会,他们始终坚守的“非遗传承+社会责任”初心,终于有了更系统、更长久的落地载体。
基金会成立:让公益告别“零散”,走向“系统”
陈曦早就意识到,零散的公益活动难以形成长效影响力。之前为大凉山非遗基地捐物资、为传承人提供培训,虽能解一时之困,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非遗传承的资金短缺、人才断层、乡村教育薄弱等问题。建立慈善基金会,就是要让公益从“临时帮扶”升级为“系统工程”。
核心架构:专业团队+多元支持
基金会邀请了周教授担任名誉会长,负责非遗文化保护的方向把控;陈曦担任理事长,统筹基金会整体运营;林砚舟、沈亦舟、苏医生、赵村长分别担任副理事长,分管不同领域:
? 林砚舟负责资金管理与项目落地监督,确保每一笔善款都精准使用、公开透明;
? 沈亦舟负责资源整合与品牌宣传,联动企业、媒体、明星等社会力量,扩大基金会影响力;
? 苏医生负责乡村健康与心理扶持,将非遗养生与乡村医疗结合,守护村民与传承人的健康;
? 赵村长负责乡村非遗产业扶持,对接大凉山等非遗资源丰富的乡村,搭建“公益+产业”的帮扶体系。
同时,基金会聘请了专业的公益项目团队、财务审计团队,建立了完善的决策机制、执行流程和监督体系,确保基金会的运营符合国家慈善法规,每一项公益项目都经得起社会检验。
张总作为“曦·承”的早期投资人,当场宣布以个人名义捐赠1000万元,成为基金会的首位捐赠人:“你们用商业成功反哺公益的初心,让我深受感动。我相信,这个基金会会成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三大核心使命:让非遗活起来,让乡村富起来
基金会明确了三大核心使命,所有项目都围绕这一方向展开,避免公益流于形式:
? 非遗技艺保护:重点支持濒危非遗技艺的数字化留存、古籍文献修复、老传承人技艺记录,建立“非遗技艺基因库”,让千年手艺永久留存;
? 传承人培养:为年轻传承人提供学费补贴、创业基金、技术培训,开设“非遗青年创业营”,支持他们创新非遗产品、拓展销售渠道,解决“没人学、没出路”的困境;
? 乡村教育扶持:在非遗资源丰富的乡村建设“非遗希望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程,配备AR非遗教学设备,让乡村孩子从小接触、热爱本土文化,同时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
“公益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要授人以渔。”陈曦在基金会成立仪式上强调,“我们要通过基金会,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传承人能靠手艺致富,让乡村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让非遗文化能代代相传。”
首批项目落地:精准帮扶,初见成效
基金会成立后,首批启动了三个重点项目,覆盖四川大凉山、云南大理、贵州黔东南等非遗资源集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精准对接需求,快速落地见效。
项目一:濒危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
周教授牵头负责该项目,组建了由非遗专家、数字化技术人员、摄影师组成的专项团队,深入乡村,对10项濒危非遗技艺进行全方位记录。
在四川大凉山,团队用4K超高清摄像机、3D扫描设备,记录了78岁的彝族老艺人制作“彝族漆器”的全过程——从原料采集、制胎、髹漆到彩绘,每个步骤都详细拍摄,同时用动作捕捉设备记录老艺人的手部动作,形成可重复演示的数字模型;在云南大理,团队对“白族扎染”的传统染料配方、染色工艺进行数字化归档,整理出《白族扎染技艺数字手册》,免费提供给传承人参考。
“很多老艺人年事已高,他们的技艺是独一无二的财富。”周教授看着拍摄现场的老艺人,感慨道,“我们要赶在他们之前,把这些技艺永久留存下来,让后人能通过数字档案学习、传承。”目前,该项目已完成3项濒危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后续将逐步拓展到更多地区、更多技艺。
项目二:非遗青年创业扶持计划
林砚舟和赵村长联合负责该项目,针对18-35岁的年轻传承人,推出“资金+技术+渠道”的全方位扶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