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教育学校,他们为非遗疗愈课程定制了专属功能:“老师可以通过平台记录孩子的手作进度,生成成长报告,还能推荐适合的手作项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苏医生试用后满意地说:“这个功能太实用了,能让我们更精准地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疗愈方案。”
结对帮扶:确保“一个都不掉队”
为了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能用上数字平台,“科技助农导师团”与“忠犬联盟”成员、村里的年轻志愿者一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手把手教、反复练,确保“一个都不掉队”。
坪寨村的张大爷今年72岁,眼睛花、手脚慢,一直不敢用智能手机。技术团队的年轻工程师小王主动和他结对:“张大爷,我每天下午来教您,就教一个功能,学会了咱们再学下一个。”
第一天,小王教张大爷如何用平台缴水电费;第二天,教他如何查看工坊的产品销量;第三天,教他如何给在外打工的儿子视频通话。张大爷学得很认真,把操作步骤写在纸条上,贴在手机背面,没事就拿出来看。一周后,张大爷不仅能熟练使用平台的基础功能,还能帮邻居们缴水电费了。“以前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学会了用手机,还能帮大家做事,真开心!”张大爷笑着说。
青溪村的残疾人村民李大哥,行动不便,无法参与工坊的生产,一直很自卑。市场专家陈曼主动和他结对:“李大哥,您虽然不能做漆艺,但可以帮工坊做直播客服,在直播间回复网友的问题,一样能赚钱。”
陈曼教李大哥如何使用直播助手的自动回复功能:“把网友常问的‘多少钱’‘多久发货’‘能不能定制’这些问题,提前设置好回复内容,直播时有人问,系统会自动回答,您只需要偶尔补充几句就行。”
李大哥试着做了一场直播客服,不仅赚了200多元,还收到了网友的鼓励:“客服大哥很有耐心,产品肯定也靠谱。”这让李大哥重拾了信心:“原来我也能为家里赚钱,也能为工坊做贡献!”
在四川羌绣工坊,志愿者们与留守妇女结对,教她们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做羌绣、卖产品。“我们可以在平台上接小订单,比如绣手机壳、钥匙扣,在家就能做,不耽误照顾孩子和老人。”留守妇女王姐说,“现在我每个月能赚3000多块,不用再伸手向老公要钱了,腰杆都直了。”
成果显着:村民变身“数字农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周的实地培训结束后,三大村落的村民们都有了显着变化——从“怕科技、躲科技”变成“学科技、用科技”,不少村民还成了名副其实的“数字农人”,用科技为生活添彩、为产业赋能。
坪寨村的竹编工坊,通过生产管理模块实现了订单、原材料、生产进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月产量提升了50%,产品合格率达到98%,还接到了海外的批量订单。“以前我们最多一天能做50个竹编灯架,现在能做80个,而且没有一个不合格的。”王大姐说,“多亏了林总和导师团的指导,我们现在不仅会编竹编,还会用数字平台赚钱了。”
青溪村的漆艺工坊,借助智能营销系统,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产品销售额增长了150%,年轻传承人们设计的数字化创新产品,还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以前我们的漆器只能在本地卖,现在通过平台,卖到了北京、上海,甚至国外。”李阿公骄傲地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来学漆艺,我的手艺终于后继有人了。”
四川羌绣工坊的村民们,不仅羌绣产品卖得火爆,花椒、核桃等农产品也通过平台找到了稳定的收购商,人均月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以前种花椒,要么卖不上价,要么烂在地里,现在通过平台,收购商直接上门收购,价格还比以前高了20%。”村民李大哥说,“科技真是个好东西,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不少村民还主动提出了新的需求:“希望能在平台上学习更多竹编创新纹样”“想让城里的老师通过平台教孩子画画”“能不能增加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功能”。这些需求,成为了“指尖乡韵”数字平台持续优化的动力。
林峰在离开乡村时,看着村民们熟练使用手机操作平台、开心地谈论着订单和收入,感慨道:“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不是把高科技搬到乡村就完事了,而是要让科技适应乡村、服务村民,让村民们会用、能用、爱用。这次实地培训,我们不仅教会了村民用平台,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陈曦则坚定地说:“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与智联科技的合作,让‘科技+非遗+公益’的模式惠及更多乡村,让更多村民变身‘数字农人’,用科技编织美好生活,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随着“科技助农导师团”的离开,村民们的数字化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带着学到的技能、满满的信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科技为翼,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奋力前行。
喜欢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