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乡韵”数字平台的好评余温未散,陈曦又收到了一份跨界合作邀约——国内顶尖时尚品牌“云裳集”创始人苏曼亲自登门,带着满满的诚意提出合作:“《指尖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忠犬联盟’打造的数字平台让非遗产业有了坚实基础,我们希望携手推出‘指尖生花’公益时尚系列,将竹编、漆艺、羌绣等非遗工艺融入现代设计,让非遗走出乡村、走进都市,既为村民增收,也让传统文化成为时尚潮流。”
这一合作精准契合“非遗活化”的核心目标,“忠犬联盟”欣然应允。一场“时尚+非遗+公益”的新任务正式启动,旨在通过设计赋能,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让公益消费成为新风尚。
深入乡村:在烟火气中找设计灵感
“云裳集”的设计团队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在苏曼的带领下,深入贵州坪寨村、云南青溪村、四川羌绣工坊,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非遗采风之旅”。他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复制非遗元素,而是走进村民的生活,感受工艺的温度,从真实的烟火气中汲取设计灵感。
在坪寨村的竹编工坊,设计师们围着赵村长,看他如何将一根普通的竹丝劈成细如发丝的竹篾,如何编织出“万字纹”“回纹”等传统纹样。“竹编的魅力在于‘经纬交织’的秩序感和‘变中有序’的创造力,这和时尚设计的逻辑不谋而合。”首席设计师林薇一边用相机记录竹编的编织过程,一边感慨道。她发现竹编的镂空纹样轻盈通透,特别适合用于服饰配饰,当即决定将其融入围巾、手包的设计中。
村民们看着设计师们对着竹编、漆器反复端详、拍照,也主动分享起工艺背后的故事。王大姐拿起一个竹编花篮:“这个‘鱼戏莲’纹样,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寓意年年有余、家庭和睦。”设计师们立刻记下这个细节,计划将其转化为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让设计承载文化寓意。
在青溪村的漆艺工坊,设计师们被漆器温润的光泽和丰富的色彩吸引。李阿公为他们演示了“犀皮漆”“描金漆”等传统工艺,年轻传承人阿杰则展示了用漆料绘制的现代简约纹样。“传统漆艺的色彩饱和度高、质感温润,现代设计则追求简约大气,两者结合一定能碰撞出火花。”苏曼拿起一个漆艺小盒,对着阳光观察漆料的光泽,“我们可以将漆艺用于饰品表面处理,让项链、耳环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
在四川羌绣工坊,留守妇女们为设计师们展示了羌绣的“挑花”“纳花”技艺,绣品上的羊角花、云纹、几何图案充满了民族特色。“羌绣的针法细腻,色彩搭配大胆,尤其是红色和蓝色的碰撞,特别有视觉冲击力。”设计师们当场收集了20多种羌绣传统纹样,计划将其拆解、重组,运用到连衣裙、外套的设计中。
采风过程中,设计团队还与村民们一起动手体验工艺:跟着赵村长学编竹编小挂件,跟着李阿公学调漆料,跟着羌绣传承人学刺绣针法。“只有亲手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工艺的难度和美感,设计出来的产品才不会显得生硬。”林薇说,她在编织竹编时不小心被竹丝扎到手指,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村民们的不易与坚守,“我们一定要设计出好产品,让他们的手艺被更多人认可,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
联合创作:让非遗工艺适配时尚需求
采风结束后,“云裳集”设计团队与“忠犬联盟”、村民代表召开了多场联合创作会议,反复打磨设计方案,确保非遗工艺与时尚设计完美融合,同时兼顾产品的实用性和量产可行性。
针对竹编工艺,设计团队决定推出竹编元素围巾、手包和装饰画。“竹编的韧性好、重量轻,适合做围巾的镂空花纹;手包则采用‘竹编+皮革’的组合,既保留竹编的质感,又增加耐用性。”林薇展示了设计草图,“我们还会将竹编纹样扫描进电脑,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优化,让纹样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降低编织难度,方便村民量产。”
赵村长看着设计草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个围巾的纹样太复杂了,村民们很难快速掌握,建议简化一些;手包的竹编部分可以采用可拆卸设计,方便清洗和更换。”设计团队采纳了这些建议,对方案进行了调整。
对于漆艺,设计团队计划推出漆艺饰品和家居摆件。“我们选用轻便的合金作为饰品基底,将漆料涂抹在表面,再用描金工艺绘制简约纹样,既美观又便携。”设计师介绍道,“家居摆件则采用传统漆器工艺,结合现代家居风格,设计出茶盘、花瓶、装饰盒等产品。”
李阿公和年轻传承人阿杰对漆料的选择提出了专业意见:“用于饰品的漆料要选择无毒环保、不易脱落的;家居摆件的漆料可以保留传统配方,让质感更醇厚。”设计团队与工坊合作,专门研发了适合时尚产品的漆料配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