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睁开眼,眸光清冽如雪。
正是小石头。
他从怀中掏出一本残破笔记本,借着月光翻开,一页页记录着沿途所见:某村孩童以弹弓改良抛石结构、某镇铁匠无意间复现了离心铸造法、甚至有农妇凭直觉调整灌溉渠坡度,竟暗合流体最优解……
他一笔一划记下,神情专注。
这不是传播。
这是监测。
他合上本子,抬头望向窗外。
夜空中,一道赤色流星再度划过天际,坠入远方群山深处,无声无息。
他沉默良久,终于低语一句:
“它们……开始醒了。”,但人人都会她教的歌(续)
夜风穿驿,草堆窸窣。
小石头合上笔记本,指尖在铜丝纹路上轻轻一拂,像是确认某种早已融入血脉的信标。
他不再写,不再传,只是看、记、藏。
翌日清晨,他背起竹篓,混入赶集的流民队伍,一路向西。
黄沙卷地,驼铃断续,他在一处牧民营地停下脚步。
正午时分,几个孩子嬉闹着牵马过坡,缰绳无意间缠上鞍桥,一人策马前行,另一人却借力拉动滑轮般的装置,竟将整捆柴火轻松吊上高台。
小石头蹲在阴影里,瞳孔微缩——这不是谁教的,是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自己推导出的双轴牵引力学模型。
他默默掏出本子,画下结构草图,标注受力角度。
笔尖微顿:这已不是“复现”,而是进化。
东南沿海,渔村雾霭弥漫。
他扮作补网童工,在一艘破旧渔船边驻足。
一位渔妇低头摆弄帆索,手指翻飞如织,却非传统打结法,而是以经纬交错的张力调节机制,让风帆随风向自动微调角度。
几个孩童围在一旁模仿,竟也无师自通。
小石头站在礁石上远望,海风灌满衣袖,心口滚烫——她们用千百年织网的直觉,摸到了空气动力学的门环。
可真正让他跪坐在地、久久不能言语的,是在西南群山深处的一座寨子。
夕阳西下,十几个孩子在晒谷场上玩“推磨”。
一人绕圈奔跑,腰间系绳带动木轮旋转;绳索另一端拉起水桶,水桶升至高处倾倒,水流冲击下方叶片,又推动另一个孩子原地打转……循环往复,笑声不绝。
那不是游戏,是一个自发形成的闭环动力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接近理论最优。
小石头蹲在场边看了整整一个时辰。
他忽然想起多年前,墨七弦曾在他掌心写下一行公式:E_out = η × E_in。
那时他不懂。现在他懂了。
他们都不再是接收者。他们是创造者,是文明迭代的活体节点。
他颤抖着解开贴身布袋,取出最后一枚启智铜钉——表面蚀刻着基础逻辑门电路图,曾是唤醒第一批“知械者”的钥匙。
他曾发誓永不离身。
可此刻,他缓缓起身,走到磨盘旁,借着踩踏震动的掩护,将铜钉轻轻埋入土中。
像归还一把不再需要的钥匙。
像把火种交还给大地。
同一夜,三百里外的三州城,墨七弦在梦中坠入虚空。
她站在一座巨大星舰的核心舱内,金属穹顶延伸至看不见的尽头,冰冷的合成音在耳边响起:
【检测到文明指数跃迁……启动二级响应协议……接入者身份验证中……】
她本能地伸出手,掌心朝上,准备输入量子密钥。
可浮现在皮肤上的,不是代码,不是波频,而是一首童谣:
“一牛二肚三回头,
四蹄不动五谷收。”
她猛地睁眼。
窗外晨光初透,一群孩童正围着新修的水车跳舞,歌声清脆如昔:“一犁破土两牛牵,三齿咬轮四步连……”
她静静听着,忽然笑了。
这一次,她不仅听懂了歌。
她听懂了背后千万次实践验证的力学逻辑,听懂了每一个节拍对应的传动比,听懂了孩子们踏步时与重力共振的微妙频率。
她不再需要记忆。
因为她已成为规律本身。
清晨,她扶墙而出,在门前青石上坐下,拾起一枚碎瓦片,缓缓刻下最后一组符号——形似桑叶脉络,实为最优拓扑承重结构。
线条流畅,毫无迟疑。
送饭的村童跑来,歪头问:“婆婆,这画啥?”
她抬眼,目光淡如秋水,轻声道:
“你长大就会用了。”
喜欢上古神工之术之傀儡天工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上古神工之术之傀儡天工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