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了。”
影山飞雄那句没头没尾的话,像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划开了之前被不确定的阴霾所笼罩的恐慌期。
检查结果如同最终宣判,将“软骨磨损”和“滑膜增生”这两个医学术语,变成了必须直面的、具体而残酷的对手。
希望并未熄灭,但通往赛场的道路,陡然间布满了更多荆棘,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前行。
新的康复方案立刻启动,基调从“积极突破”彻底转向“保守修复”。
被动屈膝的角度限制被重新设定在80度以内,避免刺激磨损区域;水下跑步机的阻力调低,时间缩短;增加了大量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肌肉平衡训练、本体感觉恢复和冰敷、理疗等消炎措施。
每一天的进度,不再以角度的数字增长来衡量,而是以炎症指标的下降、肌肉协调性的改善和疼痛频率的减少为尺度。
这种“倒退”和“慢下来”,对于心急如焚的影山而言,是一种比忍受疼痛更加艰难的煎熬。
他像一头被强行锁住爪牙的困兽,沉默地配合着每一项治疗。
每一次被限制在安全角度内的屈伸,每一次被要求放慢速度的移动,都像是在反复提醒他身体的脆弱和归期的遥远。
他冰蓝色的眼眸中,时常压抑着焦躁的火星,但每当那火苗即将窜起时,他的目光总会下意识地扫向身旁那个始终沉静的身影——星野晴。
晴成为了他这场“静默战争”中最坚定的盟友和最冷静的“参谋长”。
她将父亲那套分析系统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不仅用于监控他的生理数据,更创造性地应用于康复过程本身。
她用高速摄像机多角度记录影山的每一个训练动作,通过生物力学软件分析他发力时肌肉的激活顺序、关节的受力情况,寻找任何可能导致关节异常应力的细微代偿模式。
“影山君,注意你起跳意识启动时,右腿会比左腿早0.1秒发力,这会导致重心轻微右偏,落地时左膝外侧压力增大。”晴指着平板上肌肉热力图的时间轴对比,语气平静得像在分析一场比赛录像。
影山蹙眉,依言调整。
几次失败的别扭尝试后,他逐渐找到了那种更加均衡的发力感觉。
“水中行走时,骨盆稳定性不够,核心肌群参与不足,导致膝关节摆动幅度超标。”晴又指出一点。
影山在水中艰难地控制着核心,动作笨拙却认真。
这种将康复动作“数据化”、“战术化”的方式,奇妙地契合了影山作为顶尖运动员的思维模式。
他不再将康复视为被动忍受的折磨,而是当成一个需要破解的战术难题——如何用最精准、最经济的方式,调动全身肌肉,保护受伤的膝盖,同时维持甚至提升其他部位的能力。
他的焦躁被这种“技术攻关”般的挑战感部分转移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完美”地完成每一个被分解到极致的训练动作上。
然而,身体的禁锢终究无法完全束缚一颗渴望战场的心。
尤其是当乌野高中的队员们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和训练,通过视频连线,兴奋又带着疲惫地向他汇报备战全国大赛的进展时,那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火热气息,总会让病房里的空气瞬间变得稀薄,让影山沉默良久。
“影山!我今天又练成了一个新的斜线球!”日向翔阳顶着湿漉漉的橙发,脸几乎要贴到摄像头上,声音嘶哑却亮得惊人。
“月岛那家伙的拦网越来越恶心了!”田中龙之介的大嗓门背景音传来。
菅原孝支则会更详细地讲解战术配合中的问题,询问影山的看法。
泽村大地则关心他的康复情况,让他不要着急。
每一次通话结束,影山挂断视频后,都会陷入一段更长的沉默。
他会无意识地用手摩挲着左膝的支具,冰蓝色的眼眸望着窗外,里面翻涌着复杂难言的情绪——为队友的进步高兴,为无法参与其中而焦灼,还有一种深切的、渴望被需要的感觉。
晴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她知道,仅仅有康复的目标是不够的,影山需要更实在的、与赛场紧密相连的“支点”,来支撑他度过这段最难熬的、看似停滞不前的时期。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
星野宗一郎前来探望,并带来一个厚重的移动硬盘。
“晴,影山君,”星野宗一郎将硬盘连接电脑,神色一如既往的沉稳,“东峰君的缺阵对我们影响巨大,全国大赛强敌环伺,不能只靠意志力。我整理了一些资料,或许对你们接下来的备战有帮助。”
屏幕上,一个看似普通的文件夹被打开,里面是分门别类、命名严谨的子文件夹。
当晴按照父亲的指示点开其中一个标注为 【近五年全国高校排球强队核心战术数据库(深度分析版)】 的文件夹时,她和坐在一旁看似漫不经心的影山,几乎同时屏住了呼吸!
这根本不是普通的比赛录像合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