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深秋,湘西的崇山峻岭被染上了一层萧瑟的金黄,却也裹上了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阴冷气息。连绵的山峦如同蛰伏的巨兽,常年云雾缭绕,罕有人迹。在这片蛮荒之地,坐落着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锁龙村。
锁龙村依山傍水,村民们世代靠山吃山,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平静生活。然而,这份平静在最近一个月里,被一系列诡异的事件彻底打破了。
最早是村东头的王老五,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声称在半夜去后山茅厕时,看到山路上飘着一队“人”。他们穿着破烂的清朝官服,头戴瓜皮帽,面无血色,脚步僵硬,摇摇晃晃地朝着村后的黑风坳方向走去,嘴里还发出含混不清的呜咽声。王老五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跑回村子,大病了一场,至今卧床不起,嘴里翻来覆去只有一句:“……眼睛是绿的,绿的……”
接着,村西头的李寡妇家晾在院子里的腊肉不翼而飞。她本以为是野猪或山猫叼走了,可第二天却在自家后院的柴火堆下发现了几块腊肉,上面沾满了黑色的、散发着恶臭的淤泥,腊肉本身也已经腐烂发霉,仿佛在泥水里泡了很久。李寡妇想着去黑风坳找找,看看是不是有野猪窝,结果晚上就做了噩梦,梦见一群穿着破烂衣服的人围着她,伸着枯槁的手向她索要吃的,嘴里喊着:“饿……好饿……”
最让村里人心惶惶的是村长家的小儿子。这孩子活泼好动,前几天还满村跑着玩,可就在三天前的一个雨夜,他突然失踪了。人们找遍了村子周围,甚至在黑风坳边缘喊破了嗓子,都没有找到任何踪迹。有人说看见一个黑影在雨夜里扛着一个包袱往山里去了,但看不清面目。
一时间,锁龙村愁云惨淡,人人自危。村民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猜测着这些怪事背后的原因。有人说,是冲撞了山神;有人说,是后山的狐妖作祟;更有人压低了声音,说起了几十年前那桩几乎被遗忘的血案——黑风坳。
黑风坳,位于锁龙村西北方向约莫十里外的一处险峻山坳,因常年刮着一种能卷起碎石、发出呜咽般怪啸的黑风而得名。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是附近一股最大土匪团伙的老巢。为首的是一个外号叫做“独眼龙”的悍匪,他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手下聚集了上百号亡命之徒,常年打家劫舍,鱼肉乡里。锁龙村也曾深受其害,每年都要向他们进贡钱粮,稍有不从,便会招来灭顶之灾。
大约四十年前,官府终于下定决心清剿这股为患多年的匪患。据说当时调集了重兵,与独眼龙匪帮在黑风坳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激战。那一战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最终,官兵以巨大的代价剿灭了匪帮,但独眼龙却不知所踪,有人说他被当场击毙,有人说他带着残部逃进了深山老林,从此再无音讯。
然而,关于独眼龙的传说,却从未停止。有人说他死不瞑目,怨气不散;有人说他藏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埋在了黑风坳深处,有山鬼守护;更有人添油加醋地说,那些战死的土匪冤魂不散,化为厉鬼,在黑风坳一带游荡,寻找着替身。
起初,村民们只是将这些传说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未当真。可如今接二连三发生的怪事,尤其是王老五看到的“绿眼鬼影”和失踪的孩子,让恐惧如同瘟疫般在锁龙村蔓延开来。村民们自然而然地将矛头指向了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黑风坳,以及几十年前那场血腥的战斗。
“一定是那些死掉的土匪冤魂在作祟!”
“他们当年死得惨,怨气太重了!”
“王老五看到的就是他们!肯定是来找我们索命的!”
恐慌的情绪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村里的长老和各家户主商议了数次,最终决定:必须请人来驱邪!他们不能坐以待毙,任由这股不祥之气将整个村子吞噬。
可是,请谁呢?村里的萨满巫师年纪大了,近几年精神恍惚,法力似乎大不如前。请外地的和尚或道士?路途遥远,且不说能不能请来,就算请来了,面对这种积年累月的怨气和可能存在的山精鬼怪,恐怕也是力有未逮。
就在村民们一筹莫展之际,村里一个在外地做过几年买卖、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张大胆,想起了一个人。
“我知道一个人,或许能帮我们。”张大胆说道,他脸上带着一丝敬畏和神秘,“几年前,我跟着商队去过辰州府(今沅陵),在那一带听闻过一位高人,姓茅,人称‘茅半仙’。据说他道法高深,尤其擅长对付各种山精鬼魅、邪祟厉鬼。只是他性情古怪,收徒极严,行踪不定,很少有人能请得动他。”
“茅半仙?”村长眼睛一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只要能请动他,花多少钱我们都愿意!只要能驱走那些脏东西,保住村子!”
“我试试吧。”张大胆咬了咬牙,“我与他有过几面之缘,或许能说动他。只是……他愿不愿意见我们这穷乡僻壤,还两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