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的钟声终于敲响,飞云一中的校园里弥漫着一种肃穆而紧张的气氛。清晨,凌空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做最后的复习,空气中仿佛能听到心跳的声音。
面板上【压力管理:熟练(45/1000)】轻轻闪烁,凌空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他注意到苏暮雨已经坐在座位上,正闭目养神,指尖轻轻按着太阳穴。
“紧张吗?”凌空走近轻声问道。
苏暮雨睁开眼,微微一笑:“有点,但想起我们准备了那么久,就又有了信心。”
凌空点头:“记得张老师说的,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之一。我们已经尽力了,这就够了。”
苏晓晓蹦跳着过来,难得地显露出一丝紧张:“我好怕历史大题啊,暮雨你押题准不准啊?”
苏暮雨从书包里拿出最后整理的要点:“重点看宋代科技和近代变革部分,特别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第一科考的是语文。当试卷发下来时,凌空快速浏览了一遍题目,面板上【快速阅读】和【信息提取】同时作用,让他迅速把握了整体难度和重点。
作文题目是“连接”,要求从多角度探讨这个词的含义。凌空心中一动,这不正是他这学期最深切的体验吗?知识的连接、学科间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
他决定以飞云江为隐喻,写道:“一条大江之所以磅礴,是因为它连接了无数支流;知识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连接了不同领域的智慧;人生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它连接了彼此的心灵...”
写作过程中,凌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感,仿佛【文学表达】、【知识整合】和【情感倾诉】等多种技能自然融合,让他能够将这一学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交卷后,同学们纷纷讨论作文题目。赵强哀嚎道:“‘连接’这个题目好难写啊!我只想到了互联网。”
林雪则兴奋地说:“我写了学科间的连接,就像我们小组研究飞云江那样!”
凌空看向苏暮雨:“你写了什么角度?”
苏暮雨轻声回答:“我写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通过老照片修复项目的体验,谈如何通过过去理解现在。”她顿了顿,“你的作文呢?”
“我写了更广义的连接,”凌空微笑,“包括知识、学科,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苏晓晓凑过来:“你俩写的都这么高大上,我就写了姐妹之间的连接,感觉好小家子气啊。”
凌空认真地说:“不会啊,情感的连接才是最真切的。你的画作不也是通过艺术连接情感吗?”
苏晓晓眼睛一亮:“对哦!我怎么没想到这个角度!”
接下来的数学考试,凌空发现自己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显着提升。那些原本复杂的综合题,现在能够迅速分解为几个基础知识点的组合,再找出其中的联系。
有一道题特别巧妙地结合了物理和数学知识,要求利用三角函数计算一个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凌空不禁会心一笑,这不正是复习时与赵强讨论过的类型吗?
考完数学,赵强兴奋地拍凌空的肩:“那道斜面题!不就是你上周教我的方法吗?太准了!”
凌空笑笑:“关键是理解原理,不是死记题型。”
下午的历史考试是苏暮雨的主场。当看到大题果然有“宋代科技发展的社会背景”时,苏晓晓朝苏暮雨投去感激的目光。
凌空作答时,不仅回顾了历史事实,还运用了【因果分析】和【多维思考】,将科技发展与经济基础、文化氛围甚至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他惊喜地发现,这些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不需要刻意调动技能面板也能自然运用。
第二天考试继续,物理、化学、英语...凌空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不同学科的知识在脑海中自然连接,形成了一张有机的网络。解答问题时,能够灵活调动相关知识点,从多个角度思考。
英语口试中,凌空与搭档讨论“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自然而然地引用了文化节项目的研究成果,讲述了飞云江畔古今科技的变化。考官明显被他的内容吸引,给出了赞赏的目光。
全部考试结束后,班级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解脱和忐忑的气氛。王老师笑着看大家:“无论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大家这一学期的努力和成长。现在,是时候放松一下了!”
同学们欢呼起来,开始计划暑假活动。凌空小组相约第二天去江边野餐,既是放松,也是庆祝期末的结束。
晚上,凌空躺在床上回顾这两天的考试。面板上跳出总结信息:【知识整合能力提升至精通(125/)】、【应变应用提升至熟练(89/1000)】...
但他更在意的是那种融会贯通的感觉——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真正享受知识本身的联系和美。
周六清晨,阳光明媚,飞云江畔凉风习习。凌空到约定地点时,发现苏暮雨已经在那儿了,正站在江边看风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