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飞云一中的校园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不仅是凌空小组在为比赛做准备,整个学校似乎都被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染。
周一的晨光中,凌空走进教室,注意到黑板上多了一张倒计时牌:“距省赛还有18天”。旁边还贴着一张鼓励海报,上面写着“飞云一中,加油!”——显然是同学们自发制作的。
面板上【集体荣誉感:熟练(45/1000)】被激活,凌空感到一种与校园共同体紧密连接的温暖。
“凌空,早!”赵强走过来,难得地一脸认真,“听说你们要代表学校参加省赛?太厉害了!需要什么帮忙尽管说。”
凌空有些惊讶:“谢谢!目前还在准备阶段,有需要一定找你。”
赵强挠挠头:“其实...我也开始觉得跨学科学习有点意思了。上次你们那个飞云江项目,让我看到物理知识原来可以这样应用。”
这番话说得凌空心中一动。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正在不经意间影响周围的同学。
第一节课是物理,张老师一进教室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来讨论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正好与凌空小组的参赛项目相关。”
同学们发出理解的轻笑。张老师正经地说:“不要笑,这是很好的例子。物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解释自然现象,也可以服务于人文研究。”
凌空沉浸在这堂特别的物理课中,发现当知识与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联系起来时,理解变得格外深入和生动。
课间,凌空小组自然聚在一起讨论项目进展。让人惊喜的是,几个不同班级的同学主动过来提供帮助:“我是计算机社团的,需要编程支持吗?”“我是摄影组的,可以帮忙拍摄素材。”
苏晓晓感动地说:“大家都好热心啊!”
林雪推推眼镜:“这是因为我们的项目代表了学校荣誉。集体认同感是很强大的动力。”
凌空注意到苏暮雨在一旁微笑不语,轻声问:“你怎么看?”
苏暮雨轻声回答:“我觉得不只是荣誉感。大家是真正被跨学科研究的理念所吸引,看到了学习的另一种可能。”
这话让凌空深思。确实,最近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尝试跨学科学习,课堂上提问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和深入。
中午食堂里,凌空和苏暮雨坐在一起讨论省赛的展示脚本。周围同学投来好奇而友善的目光,有人甚至主动把自己的水果分给他们:“补充维生素,备战省赛!”
凌空感动地发现,整个学校仿佛都在支持他们的项目。面板上【社群支持:熟练(12/1000)】被激活,记录下这种集体关怀的价值。
下午的社团时间,地方文化研究社为项目提供了大量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李学长拍拍凌空的肩:“全校都以你们为荣!这些资料随便用,需要什么尽管说。”
更让人惊喜的是,艺术社团主动提出帮助苏晓晓完善视觉设计,科技社团则愿意协助凌空优化技术平台。飞云一中很少如此全方位地动员起来,支持一个学生项目。
放学后,小组照常聚集在实验室。看着各部门送来的资料和支持,苏晓晓夸张地抹眼泪:“太感动了!我突然觉得压力好大,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林雪理性分析:“压力也是动力。现在我们有更多资源可以运用了。”
凌空点头:“最重要的是保持项目的初心——展现知识与人文的对话,而不只是为了获奖。”
苏暮雨轻声补充:“就像飞云江,它连接了不同地域,我们的项目也连接了不同学科和人群。”
这话让凌空心中一动。他看向苏暮雨,发现她眼中有着相同的感悟和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凌空小组在全校的支持下加速准备。他们整合了艺术社团提供的视觉设计,采纳了科技社团的技术建议,甚至吸收了文学社对叙事的修改意见。
一个周三的下午,王老师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机会:“同学们,学校决定让你们在下周的升旗仪式上做一个小型展示,既是为省赛预热,也是向全校展示你们的项目。”
四人既兴奋又紧张。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这比省赛的压力不小!
展示日前夜,凌空和苏暮雨在实验室做最后调试。月光透过窗户洒在设备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专注的氛围。
“这个地方的数据可视化还需要优化,”凌空指着屏幕,“时间序列的过渡不够自然。”
苏暮雨靠近细看,发丝轻轻擦过凌空的手臂:“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个渐变效果,象征时间的流逝。”
凌空感到心中微动,不仅是因苏暮雨的靠近,更是因为她精准的建议:“好主意!我试试调整代码。”
两人并肩工作到很晚,当最后的问题解决时,实验室里响起轻轻的欢呼声。
“终于完成了!”凌空伸展了一下酸痛的肩背,“谢谢你陪我熬到这么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