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暮雨则记录人文痕迹:“看这些古老的石阶,可能是过去渔民上下船的路径。”
工作中,凌空注意到苏暮雨对一片特别的地形感兴趣:“发现什么了?”
苏暮雨指着地面:“这些石块的排列方式很特别,不像自然形成的。”
四人仔细勘察,发现这确实是一处人工遗迹。进一步清理后,竟然露出一个半埋在地下的石碑,上面刻着模糊的文字。
“这可能是重要的历史遗迹!”苏暮雨兴奋地说,“需要请专业人士来鉴定。”
凌空立即拍照记录,并用无人机定位具体坐标:“我们可以先做数字化保存,再报告相关部门。”
这个意外发现让小组兴奋不已。他们小心地记录现场,采集周边样本,直到夕阳西下才结束工作。
回程路上,大家热烈讨论这个发现可能对项目的意义。林雪从生态角度分析:“如果这是历史遗迹,可能说明这片湿地的人类活动历史比想象中更长。”
苏晓晓已经构思好了艺术表达方式:“我可以画一组‘时间重叠’的作品,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层积。”
凌空思考技术实现:“我们可以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通过手机看到遗迹的复原景象。”
苏暮雨则沉浸在历史考证中:“我需要去查地方志,看看有没有相关记载。这些文字看起来像是明清时期的。”
看着苏暮雨专注的神情,凌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特别喜欢看她沉浸在自己热爱领域时的样子,那种平静中的热情,谦逊中的坚定。
发现历史遗迹的消息很快在学校传开,引起了更多同学对项目的兴趣。甚至历史老师和地理老师主动提出,可以带领课外小组协助研究。
王老师高兴地说:“你们不仅在做项目,更在推动全校的学习热情。这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
全国赛前两周,项目加入了新发现的遗迹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专家指导团队对项目的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其跨学科深度和社会价值的认可。
一个周五的傍晚,凌空和苏暮雨在实验室加班调试新的增强现实功能。工作到很晚时,苏暮雨不小心碰到了电源线,整个实验室突然陷入黑暗。
“抱歉!”苏暮雨的声音在黑暗中带着歉意,“我好像碰到插头了。”
凌空打开手机电筒:“没关系,我看看电箱。”
就在他起身时,增强现实设备突然自动启动,在黑暗中投射出飞云江的全息影像。江水悠悠流淌,两岸景观随时间流转变化,那个新发现的遗迹也在影像中重生。
“哇...”苏暮雨轻声惊叹,“在黑暗中看这个,好像真的穿越了时空。”
全息影像的光影在苏暮雨脸上流转,勾勒出柔和的轮廓。凌空感到心跳加速,不只是因为影像的美丽,更是因为这一刻的魔幻和与苏暮雨共享的特殊体验。
“暮雨,”凌空轻声说,“其实我...”
就在这时,灯光重新亮起,打断了凌空的话。但他注意到苏暮雨眼中有着相似的遗憾和期待。
“你刚才想说什么?”苏暮雨轻声问。
凌空鼓起勇气:“我想说,很庆幸能与你一起经历这一切——不仅是项目的成功,更是这种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苏暮雨眼中闪着温暖的光:“我也是,凌空。因为你,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那一刻,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凌空感到心中有千言万语,最终却只是轻声说:“时间不早了,我送你回家吧。”
回家的路上,两人都比平时安静,却有一种无言的默契在空气中流动。走到苏家门前,凌空终于说:“全国赛后,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的探索都不会结束,对吧?”
苏暮雨点头,眼中有着坚定的光芒:“当然。知识无界,探索无止境。”
全国赛前一周,学校为小组举行了欢送会。同学们制作了祝福卡片,老师们准备了实用建议,甚至连食堂阿姨特意做了他们最爱吃的点心:“吃饱了才有力气比赛!”
凌空被这种集体温暖深深感动。面板上【社群归属感:精通(35/)】显着提升,但他觉得,这种归属感远非数字所能衡量。
比赛前一天,凌空收到苏暮雨的短信:“还是有点紧张。能在比赛前再见一面吗?”
凌空立即回复:“当然。江边老地方?”
秋夜的江畔宁静而美丽,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凌空到的时候,苏暮雨已经在那儿了,身边放着一个手提袋。
“给你的,”苏暮雨从袋子里取出一个保温杯,“柚子茶,助你放松。还有这个...”她拿出一个精致的手工笔记本,“记录全国赛的点滴。”
凌空感动地接过礼物:“谢谢你,暮雨。其实我也准备了东西给你。”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小盒子,“这是增强现实眼镜的轻量版,可以随时随地体验我们的项目。还有...这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