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能深入交流技术细节的人。两人就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优化等问题聊得热火朝天,专业术语满天飞。
雷浩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但并不觉得被冷落,反而插嘴道:“哇靠,你俩说的我一句不懂!不过听起来很厉害!以后咱们宿舍的电脑坏了就找陈锐,打架就找我!凌空嘛……就负责给我们算算怎么追妹子成功率最高怎么样?”
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凌空无奈地摇摇头,【社交适应性:熟练(提升)】。他发现,大学宿舍的交流,似乎不需要像高中时那样精确和拘谨,一种更放松、更包容的氛围正在形成。
夜谈中,他们也知道了彼此的志向:雷浩想成为顶尖的运动员,陈锐梦想着在AI领域做出突破,凌空则希望将技术应用于改善现实生活。
“挺好,咱们501,文武双全,软硬兼施!”雷浩总结道,“为了未来的大佬们,干杯!”他举起手中的可乐罐。
凌空和陈锐也笑着举起自己的水杯,三个风格迥异的杯子在空中轻轻相碰。一种名为“室友情”的新的环境变量,成功加载到了凌空的大学生活系统中。
“‘第一个指令’:大学课堂的初体验”
正式开学前是新生军训。两周的烈日下的队列、军体拳、拉歌,是对意志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凌空的【体能:熟练】勉强够用,但【毅力:精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汗水浸透了迷彩服,皮肤也晒黑了不少。军训磨掉了高中带来的最后一丝书卷气,增添了几分硬朗,也让他和雷浩、陈锐以及其他同学迅速熟悉起来。
军训结束后,真正的大学课程开始了。
第一天上午是《高等数学》。凌空提前二十分钟来到教室,选择了中间靠前的位置。巨大的阶梯教室坐满了新鲜而略带紧张的面孔。上课铃响,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教授走上讲台,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开讲。
教授的思维速度极快,板书行云流水,从极限的定义到微积分的核心思想,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得令人叹为观止。这与高中老师更侧重于解题技巧和应试的训练截然不同,更注重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数学思想的建立。
凌空的【逻辑思维:精通】和【快速学习:熟练】全力运转,努力跟上教授的节奏。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智力上的挑战和兴奋。这里的知识密度和思维深度,远非高中可比。他意识到,大学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重复,而是需要主动地探索、批判和建构。
【学术素养:初窥(50/500)】的经验值在缓慢增长。
下午是《程序设计基础》。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副教授,风趣幽默,善于用生动的比喻解释抽象的概念。当他在大屏幕上敲下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运行成功时,凌空心中一动。这看似简单的开端,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他看到陈锐在台下眼神放光,手指在膝盖上不自觉地敲打着代码的节奏。
凌空知道,这里将是他的主战场。他的【编程基础:熟练】有了用武之地,但更广阔的世界等待着他去探索。
“‘并行进程’:社团招新的‘百团大战’”
开学第一周,被称为“百团大战”的社团招新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校园的主干道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横幅招展,人声鼎沸。音乐声、吆喝声、表演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活力四射的校园画卷。
凌空穿行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应用市场”。这里有学术科技类的机器人社、算法协会、电子设计协会;有文艺兴趣类的摄影协会、文学社、话剧团、古琴社;有体育竞技类的篮球队、足球队、武术协会;还有公益实践类的志愿者协会、支教团……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雷浩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校篮球队和跆拳道社,如鱼得水。陈锐则只对算法协会和Linux用户组感兴趣,目标明确。
凌空却有些选择困难。他的兴趣广泛,【好奇心:熟练】驱使他想去了解很多领域。机器人社的展示机器人动作灵活,电子设计协会的自制小仪器精巧有趣,摄影协会的作品充满艺术感……他甚至在一个冷门的观星社摊位前驻足良久,听着社长讲述星座和宇宙的故事,想起了和苏暮雨一起看星星的那个夜晚。
理性告诉他,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选择最有利于专业发展的社团,比如机器人社或算法协会。但那个在暑假里悄然生长的、对“无用之美”的欣赏,却又在诱惑着他去尝试一些截然不同的东西。
最终,他采取了折中方案:提交了机器人社的报名表(专业相关),同时也鬼使神差地报了观星社(兴趣探索)。他想看看,工科的严谨逻辑和天文的浪漫想象,这两个看似平行的进程,能否在自己的身上和谐共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