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冬天,湿冷入骨。梧桐树叶早已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倔强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大三的课程压力与日俱增,凌空选择的“机器人智能控制与决策”方向,更是如同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越往上,空气越稀薄,道路越崎岖。
“‘高原反应’:理论深水区的挣扎”
《非线性系统控制》、《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多智能体协同》……这些课程不再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引领学生进入前沿理论的核心地带。课堂上,教授们行云流水地推导着复杂的公式,讲述着艰深的概念,常常让凌空感觉自己的思维速度有些跟不上趟。
他引以为傲的【快速学习】和【逻辑思维】技能,在面对这些凝聚了无数天才智慧的深奥理论时,第一次显露出了疲态。常常是,他花了一整个下午啃一篇经典论文,却感觉只理解了皮毛,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和严密的证明链条,像一堵无形的墙,阻碍着他深入理解其精髓。
技能面板上,【非线性控制理论】、【机器学习算法】等新解锁的技能,经验条增长得异常缓慢,长时间停留在【初窥】阶段,甚至偶尔还会因为理解偏差而出现轻微的“经验衰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原反应”,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深水区,四周都是水,却解不了思维的渴。
实验室的项目也进入了攻坚阶段。他负责的模块是让一个小型足式机器人在模拟的复杂地形(如碎石、斜坡)上实现稳定行走和自适应避障。传统的控制方法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他尝试引入强化学习算法,但训练过程极其缓慢,且常常陷入局部最优,机器人像个蹒跚学步的醉汉,动不动就摔得“四脚朝天”。
一连几个星期,进展微乎其微。凌空长时间泡在实验室,对着屏幕上一行行代码和不断报错的日志,眉头紧锁。陈锐也面临着类似的算法瓶颈,两人有时会一起讨论,但更多时候是各自面对着自己的“沉默之墙”。实验室里敲击键盘的声音都带着一股焦躁和沉闷。
“‘避风港’与‘清醒剂’:情感的温度与学科的交叉”
这种持续的挫败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凌空的情绪。即使和苏暮雨在一起时,他也时常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吃饭时会突然陷入沉思,散步时话也少了很多。
苏暮雨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状态。她没有过多地追问细节,也没有空泛地安慰“别着急”,而是用她的方式,为凌空提供着安静的“避风港”和独特的“清醒剂”。
她会在凌空熬夜后,给他带去一杯温热的蜂蜜水;会在他眉头紧锁时,轻轻拉他去操场走几圈,什么也不问,只是吹吹冷风,看看夜空;还会在他偶尔抱怨“理论太难看不懂”时,微笑着说起她正在读的一本历史书籍,讲到某个历史人物在困境中的坚持与破局,或者某个哲学流派对“认知极限”的探讨。
“我们学文史的,有时候觉得你们工科真厉害,能创造实实在在的东西。”一次散步时,苏暮雨轻声说,“但看你现在这样,我倒觉得,探索未知的边界,无论哪个领域,可能都会遇到这种‘看不见对手’的迷茫吧?感觉像是在和一团迷雾搏斗。”
凌空闻言,心中一动。苏暮雨的话像一道微光,穿透了他被技术细节填满的脑海。是啊,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代码和公式,更是“未知”本身。这种迷茫,或许并非他独有,而是所有探索者共同的体验。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他焦灼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
更重要的是,苏暮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提醒,提醒他生活不只有实验室和论文,还有江风、月色和身边人的温暖。这种平衡,有效地防止了他钻入牛角尖,成为他高压学业下不可或缺的“情绪稳定器”。
“‘家乡味’的慰藉:千里之外的暖意”
就在凌空感到最为困顿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个从飞云县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凌妈妈亲手做的香辣牛肉酱和几包真空包装的腊肠。随附的纸条上是凌妈妈歪歪扭扭的字:“空儿,天冷了,记得多吃点。学习再忙,也要照顾好胃。”
恰好那天晚上,凌空又在实验室调试到很晚,饥肠辘辘,心情低落。他拆开一瓶牛肉酱,就着食堂买来的白米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熟悉而浓郁的家乡味道,混合着辣椒和牛肉的香气,瞬间激活了他的味蕾,也仿佛一股暖流,注入了他的心田。
他仿佛能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能闻到飞云县家里熟悉的烟火气。这种最朴实无华的关怀,跨越了千山万水,在这一刻给了他莫大的慰藉和力量。他并非独自在战斗,他的身后,永远有着那个温暖的家。
“‘瓶颈’的松动:思路的转变与意外的启发”
或许是苏暮雨的“清醒剂”起了作用,或许是家乡味的慰藉补充了能量,凌空决定暂时从死磕代码的状态中跳出来。他重新拾起了被搁置的【工程判断】技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