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风掠过北京,枝头残存的几片枯叶在风中打着旋儿,最终归于尘土。博三上学期的尾声,在忙碌的课程报告、持续推进的研究和日益浓烈的思乡情绪中悄然临近。对凌空而言,这个冬天的归途,承载着比以往更复杂的重量:有突破瓶颈后的释然,有面对未来关键抉择的审慎,更有对那个温暖港湾和港湾中人的深切眷恋。
、“‘归途’的行囊:数据、思绪与近乡情怯”
凌空的行李箱里,一如既往地装着给家人的礼物和换洗衣物,但占据了他大部分心思的,却是笔记本电脑里那些新出炉的仿真数据和分析图表。基于“分布式元认知”和“群体智能涌现”的新思路,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实验和迭代,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令人鼓舞的成果。多机器人系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表现出的协同适应性和任务鲁棒性,显着优于传统方法。
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验证了他跨界思考的价值,也为他后续的研究乃至博士论文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迫不及待地想与李教授深入探讨,也想与苏暮雨分享这份迟来的喜悦。然而,喜悦之下,也潜藏着新的思虑。欧洲那个顶尖实验室的博士后邀请函已经正式抵达邮箱,国内几家心仪高校和研究院的“预接触”也陆续展开。真正的、需要落笔签字的抉择,似乎不再遥远。
高铁南下的途中,窗外的景色由北方的苍茫肃杀,渐次转为南方的湿润青黛。凌空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心中五味杂陈。有学术突破带来的踏实,有对未来的隐约不安,有对家乡风物的亲切怀念,更有一种越是接近、便越是强烈的、对见到苏暮雨的期盼与微妙的紧张——每一次久别重逢,都像是爱情的一次重新确认,带着初恋般的悸动。
当“飞云县”站名映入眼帘,他深吸一口气,拎着行李随着人流下车。站台上,那几道熟悉的身影如期而至。凌爸爸、凌妈妈,还有站在他们身旁,穿着米白色羽绒服,围着他送的那条灰色围巾,笑眼盈盈的苏暮雨。
“爸,妈,暮雨。”凌空的声音带着旅途的沙哑,却透着重逢的欢欣。
凌妈妈照例想接过他的行李,凌空这次笑着递过去一个轻便的袋子:“妈,这个轻。”
凌爸爸打量着他,微微颔首:“精神头还行。”
苏暮雨很自然地走上前,没有挽胳膊,而是轻轻握了握他微凉的手,低声问:“路上顺利吗?累不累?”她指尖的温度透过皮肤传来,瞬间驱散了他所有的疲惫和胡思乱想。
“看到你们就都不累了。”凌空回握住她的手,力道微微收紧,目光交汇间,千言万语已在不言中。
、“‘家宴’的升温:认可、融入与未来的影子”
这次的家宴,氛围更为热络自然。凌空作为“准女婿”的身份早已被苏家父母全然接纳,如今更添了几分对“未来可期”的年轻人的欣赏。席间,凌空没有刻意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在苏爸爸问起近况时,他简明扼要地分享了思路突破的过程和初步成果,也坦诚提到了面临的职业选择。
“欧洲的机会很好,能开阔眼界,接触最前沿的东西。”苏爸爸沉吟道,“不过,现在国内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应用领域,机会多,空间大。”
凌妈妈更关心实际些的问题:“要是去国外,这一去得几年?生活上能适应吗?”
苏暮雨安静地听着,偶尔给凌空夹菜,并不插话,但眼神里是全然的信任与支持。
凌空认真地回答着长辈们的问题,表达着自己的考量。他注意到,苏家父母在倾听时,目光不时会落在苏暮雨身上,那眼神中除了对女儿的疼爱,更多了几分对她未来选择的尊重与支持。他们不再仅仅将凌空视为女儿的男朋友,而是开始将他纳入家庭未来的图景中进行考量。这种无声的接纳与融入,比任何言语都更让凌空感到温暖和责任的重量。
饭后,两家人围坐在客厅喝茶闲聊,话题从天南地北渐渐收拢到两个年轻人身上。凌妈妈拉着苏暮雨的手,絮叨着家常,眼里是掩不住的喜爱。凌空和苏爸爸则聊起了最近的时事和本地的一些变化,气氛融洽得像真正的父子。这顿家宴,仿佛为凌空和苏暮雨的未来,勾勒出了一个更加清晰和温暖的轮廓。
、“‘老友’的港湾:吐槽、共鸣与不变的根”
与赵强、苏晓晓的聚会,是凌空每次归乡必不可少的“精神充电”环节。这次约在了一家新开的、颇有格调的清吧,氛围轻松惬意。
赵强一见面就捶了凌空一拳:“可以啊空哥!听说都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他依旧是那副活力四射的样子,但眉宇间多了几分职业球员的沉稳。
凌空笑着躲开:“别瞎起哄,还在考虑中。”
苏晓晓则拉着苏暮雨,兴奋地展示着她最近策划的一个大型艺术活动的方案,言谈间充满了创意和自信,已然是独当一面的职场精英模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