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慕尼黑国际机场时,欧洲大陆的夏日阳光正盛,与北京相似的纬度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体感——空气干爽,微风带着阿尔卑斯山远麓的凉意。凌空拖着行李,跟着人流走过廊桥,耳边充斥着各种语言的交谈声,一种真实的、身处异国他乡的疏离感与新鲜感交织着涌上心头。
、“‘初来乍到’的挑战:从‘Hallo’开始的新生活”
凌空提前租好的公寓位于大学附近的一个安静社区。放下行李,面对空荡荡、只有基本家具的房间,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填饱肚子和采购生活必需品。他拿着事先查好的购物清单,深吸一口气,走向了附近的超市。
琳琅满目的商品,陌生的德语标签,不同规格的日用品……一切都需重新认知。他像个谨慎的探险家,对照着手机翻译软件,仔细辨认着牛奶的脂肪含量、面包的种类、洗涤剂的功效。结账时,收银员语速飞快地报出总价,他手忙脚乱地掏出刚到手的银行卡,差点没听清数字。一句生硬的“Danke”(谢谢)成了他在异国完成第一次独立采购的里程碑。
【技能面板提示:触发‘基础生存德语’学习。当前等级:初窥(5/100)。环境强制驱动,学习效率提升。】
更大的挑战来自实验室的融入。他所在的实验室国际化程度很高,有来自意大利、印度、伊朗、本地的德国同事。大家英语交流没问题,但口音各异,偶尔夹杂着专业术语的非标准表达,一开始让凌空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跟上讨论节奏。实验室的节奏、工作习惯也与国内略有不同,更强调个人的规划与主动性,会议更加简短高效。
导师施密特教授是一位身材高大、不苟言笑的中年学者,第一次见面时,他仔细翻阅了凌空带来的资料,言简意赅地肯定了他之前的工作,然后直接切入正题,布置了第一个小任务——熟悉实验室现有的多机器人测试平台,并在一周内提出将他的“元认知弹性”框架初步集成进去的可行性方案。
“好的,教授。”凌空点头,感受到了一种直接而明确的压力,也隐隐有些兴奋。这就是他来这里要面对的挑战。
、“‘异国’的烟火气:厨房历险记与‘中国胃’的坚守”
安定下来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吃”的问题。凌空谨记赵强和苏晓晓送的“神器”电饭煲,也带来了苏暮雨细心准备的、一小包她认为“欧洲肯定不好买”的中国特色调味料。
第一次开火,他雄心勃勃地想复刻苏暮雨教他的那碗热汤面。结果,面对陌生的灶具(电磁炉,火力控制与明火不同)、需要自己处理的原始食材(连葱都要自己切),过程堪称灾难。水放多了,面条煮得过软,煎蛋变成了炒蛋碎,最后成品一碗糊哒哒、味道寡淡的面疙瘩。他对着这碗“杰作”,哭笑不得,拍照发给了苏暮雨,附言:“苏老师,学生给您丢脸了。异国首厨,宣告失败。”
苏暮雨很快回复,发来一串大笑的表情,然后是一条条语音,耐心地远程指导:“电磁炉火力不能一下子开太大,要慢慢加……那边的小葱是不是比较粗?切的时候再细一点……酱油可能味道不一样,你下次少放点,尝尝咸淡再加……”
在她的“云指挥”下,凌空的厨艺开始缓慢进步。从能煮熟米饭,到成功炒出一盘不算难看的番茄鸡蛋,再到尝试用有限的调料做红烧鸡翅……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他都会拍照记录,分享给苏暮雨,仿佛是他们之间一种新的、充满烟火气的互动游戏。坚守“中国胃”的过程,充满了笨拙的乐趣,也成了排解孤独的一剂良方。
、“‘时差’两端的连线:分享、倾听与‘在场’的陪伴”
七小时的时差,像一条无形的河流,横亘在他们之间。凌空的白天是苏暮雨的夜晚,他的夜晚则是她的清晨。他们需要重新找到联系的节奏。
通常,凌空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公寓,大约是当地晚上七八点,正好是北京凌晨两三点。他会在简单的晚餐后,整理一下一天的见闻,拍几张照片——实验室窗外的风景、超市里有趣的商品、自己做的(成功或失败的)饭菜、路上遇到的可爱狗狗。然后在这些讯息,附上几句简短的说明,设定在苏暮雨早上起床的时间发送。
而苏暮雨醒来,第一件事往往是打开手机,接收这份来自远方的“早安礼物”。她会在上班通勤的路上,仔细看着每一张照片,听着他简短的语言,感受着他在新环境中的点滴。她会回复她的感想、提问,或者分享自己前一天的工作趣事、遇到的烦恼。
他们真正的视频通话,通常安排在凌空的周末上午,也就是苏暮雨的下午。这是属于他们较长的、不受打扰的交流时间。凌空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公寓附近安静的公园长椅上,或者在自己布置得渐渐有模有样的小书房里,和苏暮雨视频。
他给她看窗外哥特式建筑的尖顶,讲解实验室里那个先进的多机器人实验平台,吐槽德语名词的阴阳性多么反人类。苏暮雨则跟他分享项目进展,吐槽甲方的新要求,或者说说家里和朋友的近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