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海的生活,如同一首刚刚谱好主旋律的协奏曲,开始填充进各种意想不到的、时而和谐时而跑调的音符。凌空那引以为傲的“数据化育儿”体系,在现实这位最严苛的考官面前,遭遇了接二连三、令人啼笑皆非的挑战。
一、“‘精密’计划的首次溃败:辅食添加的“色彩学”暴动
凌曦的辅食添加,是凌空数据模型的重点监控项目。他精心设计了引入顺序、食材搭配、营养配比,甚至精确到克和毫升。苏暮雨虽然觉得有点夸张,但看在科学严谨的份上,也配合执行。
这天,轮到引入一种新的绿色蔬菜——西兰花。凌空提前查阅文献,确认其低敏性,计算好蒸煮时间以最大化保留营养,并严格按照“初次尝试只给指尖大小”的原则。
“目标:引入西兰花。预期:接受度70%,可能因微苦味出现排斥表情。应对策略:保持平静,不强迫,间隔三天再试。”凌空一边看着苏暮雨操作,一边如同实验解说员般低声复述。
苏暮雨忍着笑,将那一小撮精心处理的西兰花泥送到凌曦嘴边。
凌曦小朋友张开没牙的小嘴,尝了尝。小眉头皱起,似乎在品味这陌生的味道。凌空和苏暮雨屏息凝神,如同等待重要实验数据出炉。
下一秒,凌曦做出了一个让所有“预期”崩塌的举动——他不仅吐出了西兰花泥,还用他那肉乎乎的小手,精准地抓起碗里剩下的那点绿色“不明物体”,“啪”地一下,糊在了自己额头上,随即,又左右开弓,把绿色涂满了自己的小胖脸和餐椅托盘。完成这一切后,他抬起头,顶着那张“绿脸”,对着目瞪口呆的父母,露出了一个无齿的、灿烂至极的笑容,仿佛一位完成了伟大行为艺术的画家。
凌空:“……”
苏暮雨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抑制不住的大笑,差点拿不稳手里的碗。“接……接受度0%,排斥行为……转化为面部彩绘创作?”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凌空看着儿子那副“我很满意”的表情,又看看笑得花枝乱颤的妻子,推了推眼镜,面无表情地在平板电脑上记录:“实验记录:首次引入西兰花。结果:未达成摄入目标。观察到的现象:对象表现出对食材的触觉探索兴趣远大于味觉兴趣,并展现出初步的……抽象艺术创作倾向。结论:需重新评估‘接受度’量化标准,纳入‘非进食性互动’变量。”
他那副一本正经分析“翻车现场”的样子,让苏暮雨笑得更厉害了。王亚琴闻声过来,看到孙子的大花脸,也忍不住乐了:“哎哟我的小祖宗,你这是跟菜有仇啊?”
【婴幼儿行为解读】 熟练度+1,凌空无奈地想,这技能提升的代价,是他的“精密计划”首次遭遇了色彩斑斓的溃败。
二、“‘睡眠算法’的深夜崩盘与“人体攻城槌”的诞生
凌曦的睡眠一直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凌空通过智能睡袋和夜间监控,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睡眠引导算法”,包括入睡时机、安抚等级、夜醒响应流程等。大部分时间,这套算法运行良好。
直到凌曦迎来了“睡眠倒退期”和分离焦虑的叠加打击。
这天深夜,凌曦在梦中惊醒,哭声震天。凌空和苏暮雨按照“算法”流程:先检查尿布(干爽),尝试轻声安抚(无效),抱起轻拍(暂时安静,一放下就炸)。
“根据记录,距离上次喂奶已超过4小时,建议尝试喂奶。”凌空盯着平板上的数据流建议。
苏暮雨依言喂奶,凌曦咕咚咕咚喝完,心满意足地……睡了五分钟,然后继续开哭,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仿佛刚才只是中场休息。
“算法提示:非饥饿性夜醒,建议提升安抚等级,包括但不限于:飞机抱、深蹲、白噪音……”凌空念着屏幕上的字,自己都觉得有点绝望。
于是,深夜的客厅里,出现了这样一幕:凌空抱着哭得浑身紧绷的儿子,以一种极其标准的姿势进行“萝卜深蹲”,嘴里还模拟着吹风机的“嗡嗡”白噪音。苏暮雨则在一旁,举着手机播放海浪声,眼皮打架。
然而,凌曦小少爷对此豪华安抚套餐毫不买账,哭声分贝有增无减。就在凌空蹲到腿软,准备启动“最终预案——开车兜风”时,哭累了的凌曦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把小脑袋猛地往后一仰,然后用力向前一撞,正正撞在凌空的下巴上。
“咚!”一声闷响。
世界安静了。
凌空痛得眼前发黑,差点脱手把儿子扔出去。苏暮雨吓得手机都掉了。
而凌曦,似乎是被这反作用力撞懵了,也可能是终于耗尽了所有精力,哭声戛然而止,小脑袋一歪,靠在凌空肩膀上,秒睡。甚至还打了个小小的哭嗝。
凌空捂着剧痛的下巴,感受着肩膀上儿子沉甸甸、暖烘烘的睡姿,心情复杂得难以形容。他的“睡眠算法”在儿子这颗“人体攻城槌”面前,彻底崩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