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怎么样?”主教练乔迪的声音在战术板前响起,带着浓重的西班牙口音。他个子不高,眼神却锐利得像鹰,此刻正用马克笔重重地点着投影幕布上定格的画面——正是我那脚离谱的射门。
更衣室兼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个老烟枪助教贡献的),气氛凝重得像暴雨前的闷罐子。队友们或低头看脚尖,或面无表情地盯着屏幕。我坐在角落,毛巾搭在湿漉漉的头发上,没吭声。
“机会!完美的机会!”乔迪的马克笔几乎要把屏幕戳穿,“王!节奏!你冲得太快了!脑子里只有球门!看看这里,”他快速倒放了几帧,画面定格在我晃开第二名防守队员的瞬间,“空当!巨大的空当!边后卫被你彻底甩在身后,中后卫在补位,中路张玉宁(注2)完全空了!一个倒三角!或者哪怕冷静下来,调整一步,用你的左脚(注3)!结果呢?你选择了最急躁、最不合理的方式!用你并不擅长的右脚,在身体快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强行打门!Why?!”
他的质问像鞭子抽过来。我梗着脖子,盯着屏幕上自己那张因为发力而扭曲的脸。为什么?那一刻,脑子里一片空白。只看到球门,只听到自己狂乱的心跳,只想着一脚把球轰进去,把那些赛前质疑我“只会虐菜”、“一上强度就隐身”的论调狠狠砸碎!太想证明,反而失了方寸。急躁,像毒蛇一样噬咬着我。
“教练,我……”喉咙发干,声音有点哑。
乔迪摆摆手,没让我继续说下去。“体能!王,你的体能分配有大问题!开场二十分钟像跑车,后面呢?尤其是七十分钟后,你的冲刺次数和有效跑动断崖式下降!看看这场,”他调出另一组数据热力图,“最后二十分钟,你在左路的活动区域几乎消失了!这给了对手右后卫多大的喘息空间?他后来插上足攻的那个球,源头就是你这边的压力不够!”
数据不会说谎。屏幕上,代表我跑动覆盖的红色,在比赛后半段稀薄得可怜,像退潮后裸露的难看滩涂。一股燥热涌上脸颊。体能,一直是我试图用技术和灵巧去掩盖的短板。18岁的身体,在对抗激烈、节奏飞快的中超,面对那些经验老道、身体壮硕的边后卫,持续高强度的输出,确实吃力。
“下一场对海港(注4)。”乔迪的马克笔重重敲在赛程表上,“强敌。客场。困难程度翻倍。王钰栋,”他目光转向我,锐利依旧,但似乎多了一丝复杂的东西,“你需要休息。替补席,是你的位置。观察比赛,学习节奏,尤其是——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的头脑。你的天赋,”他顿了顿,“需要更聪明的使用方式。”
“替补”两个字,像两记重拳,狠狠砸在我心口。闷得几乎喘不过气。更衣室里的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来,带着探究、同情,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毕竟,一个失误频频、体能不足的主力边锋,对团队来说,可能真的是个负担。
会议在压抑中结束。我最后一个离开,关上灯,黑暗瞬间吞噬了空间。靠在冰冷的柜门上,手机屏幕幽幽亮起,锁屏壁纸是我高举亚少赛MVP奖杯的照片,笑容灿烂,眼神里全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锐气。就在几个月前,那个冬天,在吉隆坡闷热潮湿的夜晚,那个让我真正被全国球迷记住的瞬间……
(三)
记忆带着东南亚特有的湿热气息扑面而来。马来西亚,吉隆坡,贾兰巴萨体育场。空气粘稠得能拧出水,混合着浓烈的草皮修剪后的青草味、几万球迷蒸腾出的汗味,还有……无处不在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感。U17亚洲杯决赛,中国VS韩国。加时赛,112分钟。
比分牌固执地显示着1:1。我的肺像破旧的风箱,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痛和铁锈味。左大腿外侧的肌肉一阵阵地痉挛、抽搐,每一次触球都像踩在刀尖上。汗水流进眼睛,杀得生疼,视野一片模糊的红色(中国队客场球衣颜色)。耳边是山呼海啸般的“大韩民国”,震得耳膜嗡嗡作响,几乎要把我们几个场上队员渺小的意志彻底淹没。
“王钰栋!顶住!最后一哆嗦!” 场边,国少队李教练的嗓子早就喊劈了,声音嘶哑变形,却像钉子一样穿透喧嚣,扎进我混沌的大脑。
韩国队又一次潮水般的进攻被我们狼狈地解围出来。球高高飞起,落点在中圈附近。对方那个铁塔一样的中后卫,像座移动的山,正稳稳卡住位置,准备轻松拿下这个毫无威胁的解围球。
不能让他拿稳!一个念头像电流般窜过麻痹的神经。身体先于意识做出了反应。我咬紧牙关,把左腿那钻心的抽筋剧痛强行压下去,调动起残存的最后一丝力气,像一颗出膛的炮弹,朝着那个落点,斜刺里全速冲了过去!
“王钰栋!抢他!” 替补席上的吼声炸开。
铁塔中卫显然没料到我这只“瘸腿兔子”还能冲起来,稍微一愣神。就是这零点几秒的迟疑!我抢先半步,用尽全身力气,把自己像沙包一样狠狠甩出去,头球一点!球改变了方向,蹭向韩国队大禁区右侧的空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