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蹲下身,查看地上的脚印:“脚印浅,说明人没带重物,不是来硬抢的,就是试探。咱们在仓库周围再撒些带刺的苍耳粉,他们踩上去不仅留印,还会扎脚,跑不快。”
处理完预警,两人回到晒场时,农户们已经开始搭建临时晒架。木杆插进土里,用麻绳绑成三角形,上面铺着结实的粗麻布,像一个个巨大的晒网。刘老汉正指挥着后生们抬竹匾,见乔郓回来,喊道:“郓哥!咱们的晒架比去年高了半尺,通风好,雨天盖油布也方便!”
“做得好!”乔郓点头,“再在晒架边挖条小沟,下雨时水能流走,别积在架下泡坏竹匾。”
中午,伙房准备了绿豆汤和麦饼,农户们围着木桌吃饭,热闹得像过节。张婶端着一碗新蒸的南瓜饼走过来,递给苏婉:“苏姑娘,尝尝这个,用新收的南瓜和麦粉做的,甜丝丝的,收割时带两个当干粮,顶饿。”
苏婉接过饼,咬了一口,软糯香甜:“好吃!张婶,这方子能教我吗?我想写在《农桑简易法》的‘秋收干粮’篇里,让大家收割时不用带太多东西,方便。”
“当然能!”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就是南瓜蒸熟了捣成泥,加麦粉和白糖,揉成团蒸就行,简单得很!”
下午,乔郓和苏婉在学堂整理“秋收计划”。长案上摆着厚厚的几摞纸:左边是收割分组表,按农户的体力和地块远近分了十组,每组配一个懂技术的组长;中间是晾晒安排,标注了每个晒场的容量、负责人;右边是邻县支援清单,莘县的竹匾、东阿县的打谷机都列得清清楚楚。
“收割要‘先熟先割’,”乔郓指着分组表,“地埂边的麦子先熟,容易倒伏,让刘老汉的组先割;洼地的麦子晚熟两天,让王老爹的组最后割,错开时间,农具也够用。”
苏婉在一旁补充:“我准备了秋收急救包,每组带一个,里面有金疮药、止血布、防中暑的草药茶,还有治蚊虫叮咬的薄荷膏。另外,我和医药角的农户说好了,每天派两个人在收割现场待命,有小伤能及时处理。”
她把急救包的清单递给乔郓,字迹清秀,每个物品后面都标了数量和用法:“金疮药20包(每包用三次)、止血布50块(浸过艾草水消毒)、薄荷膏10罐(防蚊)。”
乔郓翻看着清单,忍不住道:“有你在,我什么都不用操心,连急救包都准备得这么细。”
苏婉脸颊微微发烫,低下头整理纸张:“我只是不想让大家收割时受伤,一年的辛苦,可不能在最后关头出岔子。”
傍晚,夕阳把麦田染成了金红色。乔郓和苏婉坐在晒场的石凳上,看着农户们收拾农具,竹匾整齐地堆放在晒架下,镰刀挂在木架上,闪着银光。周铁从莘县回来了,脸上带着笑意:“郓哥,竹匾和打谷机都送到了,张乡绅说晚上就组织农户搭晒架,还让我带回来两袋莘县的新枣,说给大家尝尝鲜。”
苏婉接过枣袋,里面的红枣饱满红润,透着甜香。她拿起一颗递给乔郓:“尝尝,莘县的枣比阳谷的甜,晒干了能当秋收的干粮。”
乔郓接过红枣,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他看着苏婉被夕阳染红的脸颊,发梢垂落在肩头,沾着一片细小的麦叶,忍不住伸手帮她拂掉。指尖掠过她的发丝,柔软的触感让两人都顿了一下,随即错开目光,乔郓的耳尖悄悄发烫。
“收割那天,让伙房煮些枣粥,”乔郓转移话题,“早上喝一碗,暖和,还顶饿。”
“好,”苏婉点头,声音轻了些,“我明天让周林去买些红枣,再加点小米,熬出来更香。”
夜幕渐渐降临,学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乔郓送苏婉回厢房,院子里的药圃上,白天采的艾草已经晒得半干,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晚上把门窗关好,”乔郓叮嘱道,“巡逻队会多盯几趟,别担心。”
“嗯,你也一样,”苏婉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个小香囊递给乔郓,“这是用红枣核和陈皮做的,能安神,你最近整理计划到很晚,睡不好。”
乔郓接过香囊,淡淡的陈皮香萦绕在鼻尖,心里暖暖的。“谢谢你,苏婉。”他看着她走进厢房,直到房门关上,才转身往账房走。
账房里,乔郓坐在桌前,翻开秋收计划。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纸页上,“收割分组”“晾晒安排”“邻县支援”等字样清晰可见。他拿起笔,在计划末尾添上一句:“秋收稳,则新政兴,众人同心,其利断金。”
窗外的麦田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辉,麦穗沉甸甸地垂着,像在等待收割的号角。乔郓知道,秋收是对一年农桑新政的检验,也是推广深化的基础。虽然周通的余党还在暗处窥探,邻县的需求还需协调,但他不再焦虑。
身边有苏婉的细心辅佐,有周铁的忠诚守护,有赵掌柜的严谨统筹,更有农户们的齐心协力。这些人、这些事,就像麦田里深深扎下的根,支撑着他在农桑新政的路上稳步前行。
账房里的灯光亮了很久,照亮了桌上的每一份计划,也照亮了乔郓眼中对未来的笃定。属于他的潜龙之路,在这磨镰待收的宁静中,又留下了一个坚实的脚印,向着秋收的丰饶与新政的深化,稳步延伸。
喜欢穿越水浒:郓哥称帝录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穿越水浒:郓哥称帝录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