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丞站在人群里,脸色铁青,上前一步:“周八,把账本拿过来!要是属实,本官饶不了你!”
周八爷见状,腿一软从祭台上摔下来,家丁们也不敢动了。农户们看清了骗局,纷纷骂道:“原来是骗钱的!俺们的血汗钱都被他贪了!”“以后再也不信什么祭河神了,信乔主事的法子!”
县丞下令把周八爷押走,又对乔郓道:“乔主事,峄县的育秧就靠你了,有什么需要,官府全力支持。”
试育秧棚成了峄县最热闹的地方。苏婉的暖苗汤供不应求,农户们提着陶罐排队来要,李老爹的老伴自告奋勇教大家熬制:“生姜要老的,艾叶得晒干,熬到汤汁发黄才算好……”王月瑶的育秧耧也成了香饽饽,铁匠铺连夜赶制了十台,农户们推着耧车在田里穿梭,油纸棚连成一片,像白色的云朵落在洼地上。
三天后,试育秧棚里的秧苗长到了半尺高,翠绿挺拔,根须白净。李老爹捧着秧苗,激动得手都抖了:“俺种了一辈子秧,从没见过这么壮的!乔主事,你真是俺们的救星!”
晌午,李老爹在自家院子摆了午饭。糙米饭、炒水芹、暖苗汤煮的鸡蛋,简单却暖心。“这鸡蛋是用暖苗汤煮的,”李老爹给乔郓夹了一个,“香得很!以前育秧难,俺们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鸡蛋,现在秧育好了,今年肯定能丰收!”
乔郓咬了口鸡蛋,温热的汤汁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姜香。苏婉递过一碗驱寒的红糖姜茶:“峄县的春寒还要持续半个月,暖棚得再搭一阵子,我把暖苗汤改成了浓缩版,方便农户携带。另外,洼地容易积水,我配了‘防涝根粉’,撒在秧根上,不怕雨水多。”
王月瑶拿着一张新画的“洼地稻鸭共生”图纸,铺在桌上:“我和李老爹商量了,等秧苗移栽后,在稻田里放些鸭子,鸭子吃害虫,粪便当肥料,还能踩松泥土,促进排水。育秧耧也能改改,加个栽秧的小斗,育秧和栽秧一步成。”
陈默捻着胡须,点头道:“周八爷倒了,峄县的推广就顺了。下一步可以搞‘暖棚育秧+稻鸭共生+排水渠’三位一体,解决春寒、虫害和涝渍三个问题。邻县台儿庄也是洼地,情况和峄县类似,可以让李老爹带着经验过去,农户帮农户,更容易被接受。”
林砚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算了算,暖苗汤每亩成本两文钱,育秧耧每台租金三文,农户每亩能节省五文钱,再加上稻鸭共生的收入,今年至少能增收百文以上。”
傍晚,夕阳把洼地染成金红色。育秧棚的油纸在余晖中泛着光,秧苗在棚内轻轻摇曳,远处的排水渠里,清水潺潺流淌。乔郓和团队坐在田埂上,看着农户们推着育秧耧穿梭在田里,孩子们在棚边追逐,手里拿着用竹条编的小鸭子。
“明天我和李老爹去台儿庄看看,”乔郓对众人道,“陈先生和林砚留在峄县,盯着育秧推广和稻鸭共生的规划;苏婉,你把暖苗汤、防涝根粉的配方整理成手册;王月瑶,你留在峄县,指导铁匠铺赶制栽秧耧,等台儿庄确定推广,再带工具过去。”
苏婉从药箱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乔郓:“里面是浓缩暖苗汤和防蚊药包,台儿庄的洼地蚊子多,你带在身上。还有这个——”她递过一小包秧种,“这是试育秧里选的良种,抗寒耐涝,让台儿庄的农户先试种。”
王月瑶也递过一个育秧耧的模型:“给台儿庄的乡绅看看,这是咱们在峄县的成果。要是他们的田有特殊情况,我远程改图纸,保证合用。”
乔郓接过布包和模型,指尖触到模型上温热的竹条,心里满是踏实。远处的河神庙前,农户们正在拆祭台,曾经用来敛财的地方,很快就要改成互助会的育秧技术站。农户们的歌声传来,是改编的峄县小调,唱的是“暖棚育壮秧,田肥日子旺”。
夜色渐浓,田埂边的灯笼亮了起来。乔郓看着身边默契协作的伙伴,苏婉在整理草药手册,王月瑶在和铁匠讨论耧车改进,陈默在和田老栓商量台儿庄的行程,林砚在核对明天的物资清单,赵虎在远处巡逻,身影沉稳。虽然台儿庄的推广还需费心,但看着峄县这片从“冻死地”变“育秧田”的土地,感受着团队的默契与农户的信任,他知道,只要用心对待每一寸土地,再冷的春寒,也挡不住秧苗破土的希望。
喜欢穿越水浒:郓哥称帝录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穿越水浒:郓哥称帝录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