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眉头越锁越紧。他下意识地轻轻勒紧马缰,战马不安地踏动着蹄子。
“父亲!”身旁的司马师按捺不住,年轻人脸上满是建功立业的渴望,“诸葛亮定然是虚张声势!城中空虚,儿愿请一支精兵,冲杀进去,生擒诸葛!”
司马懿仿佛没有听见,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对眼前景象的解读中。太静了,静得反常。街道上的粮车停放得过于整齐,那洒水的老兵动作过于从容,尤其是诸葛亮那抚琴的姿态,那不是故作镇定,而是一种近乎“物我两忘”的安然。这绝不是一个陷入绝境之人该有的状态。 “一生谨慎的诸葛孔明……”司马懿心中冷笑,“你会将自己置于如此险地吗?这洞开的城门,这空寂的城头,这故作悠闲的洒扫……无一不是在向我呼喊:此地无银三百两!” 他的脑海中飞速闪过曾经在东曹属翻阅到的与诸葛亮相关的种种过往,这个对手用兵如神,算无遗策,何曾有过如此“儿戏”般的举动?越是反常,越是危险。他几乎能“看到”那空无一人的街道两侧屋舍内,隐藏着无数蓄势待发的弓弩手;能“听到”那平静的地面下,埋藏着引爆城池的火药。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专等他这只“狐疑”的猎物踏入。 更深一层,一个冰冷的声音在他心底响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真、曹休这些宗室大将早已对他这个外姓权臣忌惮三分,年轻的天子曹叡心思更是难测。若今日在此擒杀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威胁消失,他司马懿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下一步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留着诸葛亮,就是留着曹魏需要他司马懿的理由。 这念头如电光石火,却瞬间坚定了他本就倾向退兵的决定。
“噤声!”司马懿猛地回头,厉声呵斥司马师,目光锐利如刀,“黄口小儿,懂得什么!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弄险。今日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我兵若进,正中其计!传我将令:后军变前军,速速退兵!”
“父亲!”司马师还想争辩。
“退兵!”司马懿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最后深深地望了一眼城楼上那个抚琴的身影,拨转马头,率先向后退去。 主帅令下,魏军虽满腹疑窦,却也只能依令而行。十五万大军,如同退潮般,缓缓撤离西城,只留下漫天烟尘。
直到魏军的最后一抹旗帜消失在地平线,诸葛亮指尖流淌的琴音才在一个悠长的泛音中缓缓收住。他双手轻轻按在微颤的琴弦上,良久,才极其缓慢地松开。 他闭上眼,微微仰头,对着已是暮色四合的苍穹,深深地、近乎贪婪地吸了一口带着硝烟和尘土的空气。只有最靠近他的侍童才发现,丞相那宽大鹤氅的后背,已被冷汗彻底浸透,紧紧贴在了脊梁上。
蒋琬、糜威等人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上城楼,脸上交织着劫后余生的狂喜和难以置信的敬畏。“丞相!神机妙算!司马懿真的退了!”
诸葛亮缓缓站起身,身体几不可察地摇晃了一下。他看着众人,脸上并无得意,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司马懿非是畏我琴声,而是畏我平生谨慎,知我不肯弄险。见如此模样,便疑有伏兵,故而去也。此计,实乃无奈之下的攻心之策。” 他的解释云淡风轻,却让众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诸葛亮的脸色随即一肃,语气变得急迫起来:“然司马懿多谋,迟疑片刻,必悟其中玄机。此地不可久留!传令:全军、民夫,即刻按原定序列,轻装简从,全速向汉中撤退!所有带不走的粮草辎重……就地焚毁,一粒米,一寸布,也不得留给魏军!”
命令如山,刚刚松弛下来的西城瞬间再次陷入紧张。只不过,这次的忙碌充满了求生的决绝。很快,城中多处燃起熊熊大火,那是带不走的粮草在被焚烧,冲天的火光映红了暮色,也宣告着一次战略转移的彻底完成。
诸葛亮最后看了一眼这座上演了惊世一幕的空城,转身走下城楼。他的步伐依然沉稳,但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弦上,余音不绝。马车启动,汇入滚滚南撤的人流。身后,是西城燃烧的烈焰,和那仿佛依旧萦绕在空寂城楼上的、一缕若有若无的琴音。
喜欢司马老贼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司马老贼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