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喟然长叹:“此败,根源在亮。马谡之失,在于亮未能察其短而用其长。急于事功,而忘兵者危道。经此一役,方知如子龙般老成持重、临危不惧之将,方是国之干城。” 他话锋微转,似在总结,亦似在展望,“譬如伯约(姜维字),新附未久,然天水城中,能于混乱中明辨大势,归附王化,其志可嘉。可见天下英才,未尝乏人,关键在于如何识之、用之、信之。日后用人,当时时以此败为镜鉴。”
赵云闻言,目光炯炯:“丞相明鉴!姜伯约确是可造之材。只要丞相志气不堕,整军经武,我等将士,必誓死相随,以待再举!”
两人的交谈持续至深夜,从此次失利的教训,到军中人才的培养,再到未来战略的调整。屋外风雨虽狂,屋内的信念却在这场坦诚的对话中,重新凝聚、加固。
诸葛亮回到丞相府时,已是子夜时分,雨势渐歇,只余下淅淅沥沥的尾声。他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回到书房。
烛火下,那封墨迹已干的《自贬疏》静静地躺在案头。旁边,是杨仪呈上的那份触目惊心的损失清单。巨大的挫败感和责任感如同外面的夜色,沉重地包裹着他。
他并非没有怀疑过。北伐之路,如此艰难,付出的代价如此惨重,是否值得?但当他闭上眼,看到的不是街亭的溃败,而是出师时三军将士眼中燃烧的希望,是成都先帝托孤时期盼的眼神,是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那个沉甸甸的诺言。
他的目光,缓缓移开,落在了案几另一角。那里,散放着几卷他平日勾画的图样。他伸出手,轻轻拿起最上面的一卷,徐徐展开。上面并非纵横捭阖的军阵图,而是结构精巧、标注细密的 “木牛流马” 改进草图。旁边还有他亲笔写下的小注,关于如何减轻重量、提高载重、适应更崎岖的山道。
他的手指抚过那些线条,眼神逐渐从沉郁变得专注,进而焕发出一种坚韧的光芒。一时的失利,可以总结教训;人员的损耗,可以重新招募训练;物资的匮乏,可以更精细地筹划,更有效地生产。北伐之志,从未因一场败仗而动摇,反而因这切肤之痛,变得更加清醒和坚定。
失败,是伤疤,也是基石。
诸葛亮将那份“木牛流马”的图样,轻轻压在了《自贬疏》和损失清单之上。这个无声的动作,仿佛是一个宣言:在承认过失、承担责任的沉重基础之上,务实的技术革新、不懈的内政积累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才是支撑他在这长夜中继续前行,直至曙光重现的真正力量。
他吹熄了烛火,走到窗前。雨已停歇,东方天际,隐约透出一丝极淡的微光,预示着漫长而艰难的白日,即将来临。
喜欢司马老贼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司马老贼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