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的魏军大营,旌旗在干燥的秋风中卷动,发出沉闷的噼啪声。连营数十里,却透着一股战败后的压抑沉寂。
大都督司马懿独立于中军望楼之上,如同一尊石像,浑浊的目光越过渭水,投向南方蜀军连营的方向。他手中紧握着一卷来自洛阳的密报,其中“朝野瞩目”、 “期冀捷音”等字眼,已如芒刺在背。前番卤城、断云峪接连受挫,折损逾万,更痛失大将戴陵,这“畏蜀如虎”的名声,不仅刺痛了他的尊严,更动摇了他在关中的权威。
“父亲。”司马师悄步登上望楼,低声道,“雍、凉二州驰援的三万兵马,已全部抵达灞桥东营。主将诸葛绪、参军邓艾前来复命。”
司马懿的目光没有丝毫移动,只是喉头轻轻滚动了一下。这三万生力军,是他月前连上两道表章,以“陇右空虚,需固根本”为由,极力向朝廷争取来的。他们到了,意味着他有了再度出手的本钱,也意味着他必须用一场胜利来回应洛阳的目光。
“升帐。”他吐出两个字,声音沙哑却带着决断。
片刻后,中军大帐内,火把将人影拉长,投在帐壁上,摇曳如鬼魅。以郭淮、张合等旧部为首,与新到的诸葛绪、邓艾等雍凉将领分立两侧。帐内空气凝固,所有人都望着主帅。
司马懿缓缓转身,目光扫过众人,在面容英挺、目光沉静的邓艾身上略微停顿,最终落在身形魁梧的诸葛绪脸上。
“诸葛将军远来辛苦。”他微微颔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积郁的沉痛,“前番几阵,折损将士,此乃本督之过,亦是国耻!逆亮挟其奸诈,屡屡得逞,尔等心中,可甘否?”
帐下沉寂一瞬,随即爆发出低吼:“不甘!”
“本督亦不甘!”司马懿一拳捶在案上,震得地图跳动,“然诸葛亮兵锋正锐,不可直撄。其所恃者,不过陇上新麦。其所惧者,乃我迁延日久,待其粮尽自退!” 他话锋一转,眼中射出鹰隼般的光芒,“但细作确报,蜀军百日轮换之期已至,其半军思归,心不在战!此乃天赐良机——诸葛亮欲行信义,我便攻其软肋;彼军心浮动,我则以逸待劳,击其惰归!”
他猛地看向诸葛绪,令箭掷地有声:“诸葛绪听令!命你率本部一万五千人为先锋,直扑卤城西寨!郭淮引兵八千为你压阵。此战,许胜不许败!”
“末将得令!”诸葛绪慨然出列。
“邓艾。”司马懿目光转向这个初来乍到的参军。
“末将在。”邓艾出列,声音平稳,带着些许口吃,但眼神锐利。
“你随诸葛将军同行,参赞军机,仔细观察蜀军布防虚实,随时来报。”
“末…末将领命。”邓艾拱手,退入队列。司马懿看着他,此人是他暗中留意之人,虽位卑,却似有韬略,正好借此战观察。
望着领命而出的将领,司马懿深吸一口气。这一次,他不仅要胜,更要赢得及时,以此堵住洛阳的悠悠之口。
与此同时,卤城蜀军大营。
长史杨仪手持文书,快步走入中军大帐,语气带着一丝焦虑:“丞相,按您定下的百日轮换之制,汉中兵已出川口,前来换防的公文到了。现存八万军中,内四万是该与换班。”
帐下侍立的姜维、魏延、王平等将闻言,神色各异。一些本就思归的士卒脸上已露出期待。
恰在此时,斥候飞马来报:“禀丞相!魏将诸葛绪引雍凉援军为先锋,直扑我西营而来!”
气氛瞬间紧绷。杨仪立即转向诸葛亮:“丞相,魏兵来得甚急,可将换班军且留下退敌,待新来兵到,然后换之。”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诸葛亮身上。他轻摇羽扇,神色没有丝毫动摇,声音清晰而坚定地传遍大帐:“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他当即下令,“传令,应去之兵,当日便行,不得延误!”
此令一出,那些本已背起行囊的士卒愣在原地,随即,一股热流在胸中涌动。不知是谁率先喊道:“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
“愿舍一命,以报丞相!”呼喊声如同山呼海啸,瞬间席卷整个军营,声震云霄。
诸葛亮再三劝阻,军士们战意更浓,坚决请战。诸葛亮见军心可用,遂命这批思乡心切的精锐在姜维、王平的率领下,即刻出城,于西郊列阵,以逸待劳。
魏军先锋诸葛绪,仗着兵多,兼程而来,人马困乏,刚欲在卤城西郊下寨立栅,便听得地平线上传来闷雷般的呐喊声。抬眼望去,只见蜀军如决堤的潮水般涌来,他们并非阵型严整之师,而是一个个双目赤红,状若疯虎,口中高喊着“回家!”“杀敌!”,以一种完全不顾自身性命的姿态,发疯般冲入魏军尚未成型的阵线之中。
诸葛绪心头大骇,他从未见过如此疯狂的军队。仓促间,他急令长枪手上前结阵,弓弩手漫射拒敌。然而,归乡之师所爆发出的破坏力远超想象。蜀军士卒根本无视如蝗箭矢和如林枪尖,用身体撞开缺口,刀砍卷刃便用牙咬,手臂断折便合身扑上,硬生生用血肉之躯将魏军前阵撕得粉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