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嘉福殿内,沉水香的青烟在巨大的蟠龙金柱间缓慢盘旋,却驱不散那股自雍凉战场蔓延而至的无形压抑。魏帝曹睿斜倚在御座之上,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紫檀木扶手,目光掠过丹墀下正在慷慨陈词的车骑将军曹爽。
曹爽身姿挺拔,脸上带着一种掌握确凿证据的决绝,声音洪亮,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陛下!臣方才所奏,仅是其一。关于张合将军殉国之真相,臣手中握有雍凉军中将士冒死呈送的联名密奏,内情之骇人,关乎国本,臣不敢不言!”
他不等曹睿回应,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展开了那卷帛书,朗声宣读,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寂静的大殿中:
“密奏其一:司马懿与张合,素来不睦!张将军乃武皇帝时三世老将,功勋卓着,常以国事直言。司马懿初掌雍凉,张将军因其用兵过于持重,曾多次于军议之上质疑,更屡屡感叹‘若大司马(曹真)尚在,焉能使蜀寇猖獗若此?’ 此言早已惹得司马懿深为不快,军中皆知!此乃积怨在前!”
群臣中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曹爽不顾众人反应,继续宣读,声音愈发高昂:
“密奏其二:司马懿料定有险,却行激将!张将军出战前,司马懿确曾严令禁止追击。然,当张将军与众将求战之心甚切时,司马懿非但未强力弹压,反以言语相激,言道‘公既坚执要去,若有不测,莫要追悔’。此看似劝阻,实为撩拨!以张将军刚烈性情,闻此言岂能不战?司马懿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此非驱虎吞狼之计乎?”
此刻,连端坐的陈群也变了脸色,这等指控,已近乎指认司马懿蓄意陷害!
曹爽深吸一口气,掷出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条:
“密奏其三:接应迟缓,坐视其亡!军报称司马懿自引后军接应。然,张将军中伏之地木门道,距司马懿本应驻扎之中军不过二十里。可烽火起时,司马懿之后队却迟迟不至,直至张将军力战殉国,尸身已冷,其‘接应’之兵方缓缓而来!此非故意拖延,坐观成败,又是何故?!”
三条指控,条条诛心!将司马懿描绘成一个因私怨而借刀杀人、见死不救的阴险统帅!
“轰——!”
满朝文武彻底哗然!窃窃私语声如同潮水般涌起,无数道目光中充满了震惊、怀疑与恐惧。若此密奏为真,那司马懿之心,实在太过狠毒!
御座之上,曹睿的脸色已由铁青转为骇人的煞白。他胸膛剧烈起伏,猛地一拍御案,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颤抖:“呈上来!给朕呈上来!”
内侍辟邪踉跄着跑下御阶,从曹爽手中接过那卷如同烙铁般的帛书,快步送回御案。
曹睿一把抢过,目光急速扫过帛书上的字句,与他刚才听到的别无二致。而当他看到帛书末尾那几个清晰的署名与画押——安定太守王秘、鹰扬郎将鲍勋……以及几个张合麾下低级将佐的指印时,他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这已不是空穴来风的流言,这是来自军中内部的联名指控!
他死死攥着帛书,身体因震怒而微微发抖。张合那刚毅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而司马懿那深沉似水的模样更让他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
曹爽伏地高呼:“陛下!证据确凿!张隽乂将军死得冤屈!臣恳请陛下,立刻派遣钦差,彻查此案,严惩元凶,以慰忠魂,以正国法!”
“臣附议!”
“请陛下彻查!”
丁谧、邓飏等人纷纷跪倒请命。形势急转直下,司马懿似乎顷刻间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就在这决定命运的时刻——
殿外传来一阵急促脚步声与呐喊,如同一声惊雷,劈开了嘉福殿内凝重的空气:
“六百里加急——北疆大捷!云中大捷!”
霎时间,满殿皆寂。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殿门。
只见两名虎贲架着一个浑身尘土、甲胄残破的信使冲进殿来。那信使扑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一个插着三根染血赤羽的漆筒,声音泣血般嘶哑:“陛下!护鲜卑校尉、右中郎将牵招将军,于云中故郡外野马川,大破鲜卑轲比能主力!斩首数千级,焚其积聚,轲比能仅率数十骑北遁!北疆……北疆已定!”
“哗——!”
死寂的大殿如同冰层破裂,瞬间被巨大的议论声淹没。这突如其来的捷报,与方才那肃杀的氛围形成了荒诞而剧烈的反差。
曹睿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脸上交织着难以置信与如释重负的狂喜,连声道:“快!将捷报呈上来!”
内侍辟邪再次踉跄着跑下御阶,接过那沉甸甸的漆筒和染血的绢帛,快步送回。
曹睿一把抢过捷报,目光急急扫过。他的表情从震怒的余韵,到惊愕,再到一种复杂难言的振奋。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电,扫过下方依旧跪伏在地、脸色铁青的曹爽,以及那些刚刚还在附议要求彻查的官员,声音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力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