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就是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
玉龙中学的考场,气氛肃穆。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整齐排列的课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混合着少年人特有的紧张气息。
沈懿坐在靠窗的位置,神情平静无波,仿佛周遭的紧绷气氛与她无关。
钢笔在她手中亦如毛笔一般,动作流畅而稳定,带着一种古老而沉静的韵律。
上午考的是语文。
现代文阅读分析,她目光扫过,精准抓住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脉络,答题条理清晰,引经据典,虽引的是前世典籍,但用得恰到好处,老师也许会觉得陌生但无法否认其精妙。作文题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她以自身经历为引,剖析药膳之道在现代营养学视角下的价值与困境,论述冷峻深刻,文采斐然,字迹更是铁画银钩,力透纸背。
下午考数学。经过林羽和宋尧的“恶补”,代数运算已经对她而言如同呼吸般自然,复杂的几何证明题,她常能一眼看穿辅助线的关键所在,解法简洁优美。函数与导数部分,虽然她只是一知半解,但她理解深刻,运用起来竟也没那么费劲。唯有最后一道涉及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的大题,因这部分知识她还尚未补习完,她卡了壳,略作思索后,果断放弃,留下空白。
至于英语……
她有些抱歉,听力她只听得懂一小部分,还好英文符号她已经会了大部分,完形填空和语法选择更是凭借强大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做得快一些。作文要求写一封关于“如何平衡学习与兴趣”的建议信,她结合自身在道观修行与课业学习的经历,写得条理分明,用词有些不太准确,但她已经尽力了。
后面的科目,物理和化学。这两科她要轻松一些。物理的力学、运动学,她以“气”与“形”的互动视角切入,理解深刻,解题思路往往独辟蹊径,直指本质。化学的原子结构、化学键、反应方程式,把前世炼丹的模糊经验与现代理论的精准结合,让她对物质变化的认知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实验题分析,逻辑严密,细节到位。
至于历史、地理和政治,她凭借着前世积累的宏观历史视角,答题准确而全面。地理的空间思维对她毫无障碍。政治虽涉及许多现代概念,但她以其深厚的“道法自然”、“阴阳平衡”的哲学底蕴去理解和阐述,竟也答得颇有深度,虽不完全符合标准答案的套路,但核心观点无懈可击。
整个考试过程,沈懿如同一位胸有成竹的将军,在知识的疆场上纵横驰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沉稳而富有节奏。她答题速度极快,往往别人还在苦思冥想第一面,她已经翻页作答。答完便闭目养神,或是在草稿纸上推演着复杂的药方配伍,气定神闲。
在她斜后方,王东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
他几次想偷瞄沈懿的卷子,奈何沈懿坐姿端正,卷面整洁,字迹虽美却带着一股疏离的冷硬,距离稍远便难以看清。他只能看到沈懿翻页时露出的、写得密密麻麻、条理分明的答案,更是心痒难耐又无可奈何。一次他伸长脖子太过,被监考老师严厉警告:“某些同学,眼睛长在自己卷子上!抄都抄不明白,不如自己动脑子!”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
沈懿平静地放下笔,将卷子交上。
阳光落在她沉静的侧脸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
她知道,有些地方尚存缺憾,但这片名为“现代教育”的战场,她已初试锋芒。
结果如何,她并不十分在意。
她所求的,是这条通向广阔天地的“读书”之路本身。至于分数,不过是这条路上,一块小小的、可供踏足的垫脚石罢了。
她收拾好文具,径直走出考场。
走廊外,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她微微眯起眼,感受着这自由汲取知识的时代所赋予她的、前所未有的力量感。
考试的硝烟散去,她拒绝了林羽和宋尧“庆祝脱离苦海”的聚餐邀请。
对她而言,考试不过是汲取知识路上的一个小小驿站,远不如道观后山那株新发现的药草来得重要。
她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独自走出市一中略显喧嚣的校门。
她穿过行道树金黄的叶片,步履从容,清瘦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单薄,却又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沉静力量。
她拐入一条通往近道的僻静小巷,打算抄小路。
然而,巷子深处传来的嘈杂与闷响,打破了这份宁静。
“妈的!让你小子狂!”
“敢坏老子的好事?找死!”
“给我往死里打!”
污言秽语夹杂着拳脚落在肉体上的沉闷撞击声、痛苦的闷哼声,清晰地传来。
巷子中央,五六个流里流气的青年正围着地上一个蜷缩的身影拳打脚踢。
飞扬的尘土中,沈懿一眼就认出了两张熟面孔,正是上次在王东家理发店里,那个黄毛混混和他身边的一个跟班!此刻他们脸上带着狰狞的快意,下手尤其狠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