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鱼雷机方面,现在亡羊补牢,也不算晚。不过,这件事情周辰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
他不带一丝情感的说道:“实验机已经摔了七架,试飞员的骨灰刚送回山东,这玩意儿远远还没有到能够上战场的程度。”
“那就用数量压垮质量!”李志飞拍案而起,“日本造艘战列舰的钢铁,够我们造三千架战机!耗也耗死他们!”
周辰额头一抽,平时真是把他给惯坏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吧!
“昨日德国转来密报,日本向英国订购二十台陀螺稳定瞄准器。技术差距非热血可填,空军增拨经费三成,但渤海决战不能只押宝空军。”
这时王犀开始发表意见了,“司令,自从退回山海关之后,我听取下面的意见,有了一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制造一种预制钢板,重量不超过300公斤,运输机可以直接空投。”
王犀从袖子里拿出三块模型,直接拼接在沙盘弹坑上,严丝合缝宛若天成,“桥梁炸断了,直接铺钢板,预计架桥车三分钟可以铺十米,工兵能快速修复弹坑。”
沈鸿烈嗤之以鼻:“鬼子炸弹是纸糊的?”
“去年津浦路大劫诸位可还记得?”王犀掀开幕布。照片里铁轨扭曲如麻花,民夫却用肩膀扛着枕木架起浮桥。“当时若有此物,军列早抵前线!”
而周辰则回过神来,自信的说道:“没关系,他炸我们就修,互相耗资源,咱们不带怕的。老王,你只管提要求,自然有人能把它造出来。”
“咱们可以设计为模块化波纹或加肋结构,通过螺栓与原桥固定。可以使用30毫米厚的钢板,单块的尺寸约2米×1米5,但这样重量有些超出了,得想办法减轻重量,加强强度。”
周辰脸上风轻云淡,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难度,“没有问题,尺寸不变,你要求的强度应该也能达到。
但是我觉得空投还是不太稳定,咱们可以在沿途每隔一段路都建设一座隐秘的维修站,留足钢板和维修零件。
无论敌人怎么轰炸,我们都能第一时间进行维修。但现在的问题是,这需要多少块?”
话音刚落,全场寂静,200多公里的辽西走廊全程准备预制钢板,这是什么概念?
要确保效率,两座维修站之间的距离就不能拉得太开,而且单个维修站的钢板准备的太少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毕竟战列舰的主炮一炮就是一个大坑。
那到底需要多少块钢板?就算文化不高,不通数学,都能知道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一时间,会场众人皆是面面相觑。
真有钱啊!
周辰的眼神无尽无波,看没有人反对,他起身环视全场:“参谋部尽快拿出方案来,钢板钢桥计划优先。”
他的手指如剑分剖沙盘,“诸位,海军威胁不足惧,只要后勤不垮,部队化整为零。他打他的巨炮,我打我的刺刀!各部要严加训练,时刻备战,中国的土地,容不得小鬼子撒野!”
军事会议室的厚重木门在身后依次关上,将方才严肃的讨论与弥漫的烟草气息隔绝在内。
将领们的脚步声和低语声沿着长长的、铺着暗色地毯的走廊向前散去,很快消失在通往各自驻地的方向。
走廊两侧是高大的拱形落地窗,窗外是司令部的后花园。虽有些花花草草,但低矮到无法藏人。
张学良刻意放缓了脚步,落在了人群的最后。他身姿依然挺拔,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深思。
当走廊只剩下他和他刻意等待的人时,他侧过头,目光落在身边同样放慢脚步的周辰身上。周辰的军装一丝不苟,此刻却带着点不同寻常的凝重。
“周司令,特意留下,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单独谈?”
周辰的脚步彻底停了下来,转过身,正面迎着张学良审视的目光。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环顾了一下四周,确认这片开阔的花园走廊确实再无第三人,连卫兵都远远地守在了两端入口。
“张副总司令,”周辰开口,声音压得很低,确保只有两人能听见,“方才会上,讨论下一阶段的反击计划,我确实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地直视张学良,“一个,如果我们能成功实施,能对前线日寇造成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甚至撬动全局的主意。”
张学良的眉头微微挑起,带着一丝疑惑和探究:“哦?能痛击日寇的主意?那为何不在会上直接说出来?在座的都是高级将领,事关抗日大计,泄密的风险……应当不大。”
他的语气带着理所当然的信任,但也有一丝不解。
周辰的嘴角牵动了一下,似乎想笑,却只化作一丝更深的冷峻。
“张副总司令,”他再次强调了这个称呼,语气异常严肃,“这个计划,不一样。它的关键就在于‘意想不到’。一旦,哪怕只有一丝风声,提前泄露给日本人,整个谋划将彻底化为泡影,甚至可能反噬自身,让我们损失惨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