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风暴来得猛烈,去得却也迅速,至少在表面上如此。陆辰希组合拳式的反击——精准的证据释放、雷霆的法律手段,以及那份悄然送达董事长和监事会的“匿名”材料——如同高效的灭火剂,迅速压制了明火。那几个跳得最欢的自媒体公开道歉、删帖,水军偃旗息鼓,主流财经媒体的跟进也趋于理性,更多转向探讨商业精英的隐私边界与网络谣言的治理。
“星瞰资本”内部,一场无声的清洗悄然进行。李明宇虽然没有被直接揪出,但其威望受损,几个原本与他走得近的中层被调离关键岗位,他本人也被董事长约谈,话语权被明显削弱。陆辰希凭借在此次危机中展现出的强大控场能力和对公司声誉的维护,地位更加稳固,甚至收获了一批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同事的认可。
然而,陆辰希很清楚,这不过是暂时的平静。李明宇及其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只是下一次出手,必定会更加隐蔽和致命。周屿那边的追踪并未停止,那条指向境外基金会的资金链依然若隐若现,如同暗夜中的毒蛇,伺机而动。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新投资领域的开拓和团队建设上,刻意与李明宇保持距离,营造出一种“大局为重”的表象。但私下里,对自身和身边人安全防护的级别,提到了最高。
北京,《深度周刊》编辑部。
林夕的生活也恢复了表面的平静。那场无妄之灾虽然让她心有余悸,但也并非全无好处。她在风波中表现出的冷静和专业,反而让一些原本对她“空降”或与陆辰希关系抱有微词的同事,多了几分真正的尊重。王姐似乎也更放心地将一些重要的任务交给她。
她那篇关于“共享经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深度报道终于完成,几经修改后,在周刊的重要版面刊发。报道数据翔实,案例生动,既揭示了问题,也探讨了可能的解决路径,在业内和读者中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注意。有猎头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她,开出的条件颇具诱惑。
林夕婉拒了所有的邀约。她很清楚自己在《深度周刊》想要什么——这里能提供给她最宝贵的不是薪水,而是平台、视野和磨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这次风波,她更加确定,她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属于自己的事业根基,才能在未来,无论面对何种风雨,都能与他并肩而立,而不是成为他的软肋或需要分心保护的对象。
她与陆辰希的联系恢复到了之前的频率和模式,交流着彼此工作的进展,分享着生活的碎片。但有些东西,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
以前,多是陆辰希在引导、在分析、在提供支持。而现在,林夕越来越多地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在某些社会趋势和公共议题上,她的视角能给陆辰希带来新的启发。她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更成为了他观察社会脉动的一个宝贵窗口。
这天晚上视频时,林夕兴奋地跟陆辰希分享了一个新想法。
“辰希,我最近在琢磨一个选题,关于‘ESG投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在国内落地实践的困境与前景。”她眼睛发亮,“我发现很多机构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营销噱头,或者停留在简单的负面清单排除,真正能将ESG因素深度整合进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的,少之又少。这里面感觉有很多值得深挖的东西,可能涉及到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甚至是背后的绿色金融政策……”
陆辰希认真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他最近也在关注这个领域,“星瞰”内部对此也有讨论,但更多是从风险和机会的角度。林夕从新闻调查和社会责任切入的角度,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这个角度很好。”他肯定道,“‘星瞰’最近也在看几个清洁技术的项目,回头我把一些不涉密的行业研报发你参考。你可以重点关注一下那些‘漂绿’(greenwashing)现象,以及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信力问题,这些都是痛点。”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林夕用力点头,像找到了知音,“而且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投资圈的事,也关系到普通投资者和公众的认知,如果能写透,应该很有价值。”
看着她因为找到了新的探索方向而神采飞扬的样子,陆辰希心底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有骄傲,有欣赏,但也有一丝极淡的、连他自己都未曾清晰察觉的……落寞。
她成长得太快了,快到他几乎要跟不上她思维的步伐。她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构建属于她自己的、坚固而独特的世界。那个曾经需要他小心翼翼护在身后的女孩,已经羽翼渐丰,开始在他熟悉的领域之外,开拓出属于她自己的、同样精彩的疆土。
这是一种他乐于见到的成长,却也意味着,她对他的依赖,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
“对了,”林夕似乎想起什么,语气稍微犹豫了一下,“下个月,我们周刊有个去深圳出差的机会,是一个关于科技伦理的论坛,可能会接触到一些AI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王姐问我想不想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