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这样,”一位游客恍然大悟,“难怪好多戏台都建在庙前,合着是先敬神,再娱人。”
“不过老百姓也确实开心啊。”另一位游客说,“古时候没电视没手机,看大戏可是一年到头最盼的乐子,比过年还热闹。”
“所以到了元朝,元曲渐渐成熟后,戏台就更流行了。”暖阳补充道,“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这些地方,都开始建戏台,既满足了祭神的需求,又成了民间娱乐的好去处,算是把神事和人事拧到一块儿了。”
众人边听边点头,再看展柜里那些戏服、盔头,仿佛能想象出当年戏台上下的热闹——锣鼓声里,演员们粉墨登场,台下既有虔诚祭拜的香客,也有欢呼雀跃的百姓,神仙与凡人的喜乐,都融进了那一句句唱腔里。
“戏台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演真楼’。”暖阳指着手机上的图片说,“你们可能会问,为啥叫演真楼呀?其实这是戏台的文雅说法。”
“演真……是不是说虽然是演戏,但演的是真事儿?”一位游客猜测。
“演的怎么能是真的?戏不都是编的吗?”另一位游客皱起眉。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嘛。”啸风笑着接了一句。
暖阳点点头:“说得在理。其实‘演’是演述,‘真’是真理,合起来就是演述真理的戏楼。通过故事传递大家认同的道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噢,原来演真楼是这层含义!”梦瑶恍然大悟。
“演真楼的匾额右侧还刻着时间,字迹已经模糊了,只能认出‘癸卯’两个字。”暖阳继续说,“根据这个推断,匾额应该是清朝道光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43年立的。进一步推测,整个戏台大概也是那时候新建或重建的。”
“这都过去180年了啊。”一名游客感慨道。
“匾额下方还列着六家清代商号,比如广恒泰、义盛店这些。”暖阳补充,“我猜这六家商号当年应该出资建了这座演真楼。匾额左侧写着‘孙山某书’,那个‘某’字实在认不出来了,可惜了。”
“您这介绍得太详细了,真是行家!”啸风由衷佩服。
“过奖了。”暖阳笑着摆摆手,“这戏台的结构是凸字形的,前面是卷棚歇山顶,后边是硬山顶,用勾连搭的方式连在一起。前台设计成三面观台,很有特点。”
正是:溯源桑干,承百戏遗风,看塞上雪飞,云间月朗,耍孩儿喉转奇峰,罗罗腔韵回幽谷,梆子声激荡雁门,秧歌步踏欢阡陌,更有那弦索呕哑,鼓板铿锵,水袖翩跹,粉墨淋漓,演不尽忠奸义胆,离合悲欢,一嗓吼开三晋魄。
扎根朔漠,聚九边灵气,历辽金烽火,元明烟云,武周川滋养奇葩,古都墙护佑根苗,煤海深埋炽热情,佛光普照慈悲愿,终赢来乡音俚语,老调新声,戏台高筑,衣冠璀璨,传得下魏唐衣钵,胡汉精魂,千场唱沸大同春。
喜欢大同刀削面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同刀削面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