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一的好处很明显。”吃瓜博主总结道,“一方面能巩固国家统一,消除各地的计量差异,让中央更好地管理地方;另一方面能促进经济发展,给商业活动提供统一的计量标准,让贸易和税收更规范。而且它对后世的度量衡制度影响特别大,很多单位和换算比例,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做法,不光在当时很有意义,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种货币形式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足足沿用了两千余年。”赵导的声音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朝廷废除半两钱,开始铸造五铢钱。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代,直至唐初,五铢钱流通近700年,是中国古代行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那我们大同地区,当年也使用这种货币吗?”王静好奇地追问。
“在大同的考古发掘中,秦半两和汉五铢时有出土,大同博物馆也收藏了一定数量的秦汉钱币,只不过精品比较稀少。”赵导话锋一转,“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先后进行四次币制改制,导致币种繁杂、币制混乱,但新莽时期的货币,在钱形规整度和铸造工艺上都十分精美。”
“那北魏时期,人们用什么货币呢?”啸风紧接着问道。
“北魏初期,民间交易主要依靠实物货币。定都平城(今大同)期间,朝廷并没有铸行货币,直到迁都洛阳后,才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赵导解释道。
“这么说,平城时期还没铸造货币。要是当时没有迁都,朝廷会不会后来也铸币呢?”啸风忍不住发散思考。
“这就不好说了。”赵导笑着回应,“不过大同的北魏地下遗存非常丰富,这些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大量北魏墓葬。有意思的是,墓中随葬的钱币相对少见,部分出土的钱币还因为锈蚀严重,钱文已经无法辨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墓葬里随葬了圆形的明器泥钱。”
“泥钱?”陶兄听到新鲜名词,不由得多问一句,“看来当时的货币是极其珍贵的,所以才用泥钱代替。”
“对,在大同北魏正始五年(508年)的元淑墓中,就出土了7枚货泉。”赵导补充道,“货泉是王莽天凤元年(14年)铸行的货币,同样是方孔圆形,重五铢,不仅铸造精致,钱文也十分优美,算得上是古代钱币中的精品。”
“这么看来,还是没发现北魏的货币。以后有时间,我得好好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啸风若有所思地说。
“啸兄这么好学钻研,肯定能在这方面有不少收获。”宇辰笑着称赞。
“哪里哪里,我就是单纯觉得这事挺有意思,有点好奇罢了。”啸风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后来到了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朝廷正式废除五铢钱,开始铸行开元通宝。这钱币的钱文可不一般,是由书法家欧阳询亲笔书写的。”赵导停顿了一下,继续补充细节,“当时还明确规定,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十枚加起来刚好重一两。也正是从这时起,‘一钱’成为一两的十分之一,这个重量标准一直沿用了很久。”
“这开元通宝的意义这么大吗?”晓萱追问道。
“当然,它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存在。”赵导加重了语气,“最关键的变化是钱文不再标注重量,这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从‘文书重量’阶段,正式转向‘通宝、元宝’形制。而且这种‘年号+通宝/元宝’的模式,一直用到了民国时期,影响深远。”
“哦,原来我们现在说的‘一钱’,最早是从开元通宝来的,真是又长知识了。”梦瑶恍然大悟。
一旁的吃瓜博主也忍不住插话:“哦,不光是重量单位,开元通宝的大小、重量都特别适中,后来直接成了后世制钱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国的衡制也从之前的铢、两、斤,慢慢向钱、两转变,这都是开元通宝带来的连锁影响呀!”
“那唐代近三百年,除了开元通宝,还有其他货币吗?”晓萱接着问。
“唐代主要使用的货币有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建中通宝、大历元宝这几种。”赵导一一列举,“其中开元通宝的铸行量最大,流通时间也最长,是唐代货币的绝对主力。咱们大同博物馆里,就藏了不少唐代货币,大多是开元通宝,而且很多都形制规整、钱文清晰,铸造工艺特别规范。”
“那到了宋朝,经济那么发达,他们用的又是什么钱呢?”林宇把话题引向了宋代。
“宋代的货币特点很鲜明,因为经济繁荣,货币发行量非常大。”赵导解释道,“而且宋代主要铸行‘年号钱’,皇帝改一次年号,往往就会新铸一种钱币。整个两宋时期,皇帝改了50多次年号,相应地就有50多种年号钱,数量特别多。”
“这么多年号钱,那钱文是不是都差不多?”宇辰好奇地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