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不远处的土坡上,那里站着两个穿着同样洗得发白军装的年轻人,正是陈鸿渐和王启明。
几个月根据地的锻炼,风吹日晒,两人脸上早已褪去了学生的青涩,皮肤黝黑,手掌粗糙,若不开口谈论那些深奥的公式,看上去和普通八路军战士别无二致。
只是他们的眼神,此刻却紧紧盯着警戒线内那些正在组装的奇特天线和机柜,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江岳走过去,站在他们身边,也望着那边,用不高的声音,像闲聊般开始解释:
“瞧见没,美国人弄来的这宝贝,叫‘雷达’。基本原理不复杂,就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探测远处的东西。”
他伸手指点着:
“你们看,那个正在竖起来、像个大蚊香盘似的网状物,是天线。
它负责向外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
这些电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比如飞机,就会有一部分反射回来。”
他又指向一个正在组装的长方形机柜,外面连着许多线缆:
“那边那个大铁箱子,是接收和处理信号的。
它能捕捉到微弱的回波,然后通过里面复杂的电路计算,就能知道远处那个物体离我们有多远,在哪个方向,甚至能大致判断出有多少个,速度多快。”
陈鸿渐和王启明听得极其专注,眼睛一眨不眨,脑子飞快地转动着。
他们都是物理高材生,电磁学基础扎实,江岳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瞬间拨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
王启明最先反应过来,指着那个巨大的网状天线,低声道:
“我明白了!这就是个特殊的‘电台’,只不过它发射的不是声音信号,而是用来‘照亮’目标的探测波。
回波的能量极其微弱,所以那个接收机必须非常灵敏!”
陈鸿渐推了推额头,目光扫过整个安装区域:
“想清楚了,也就不神秘了。核心就是发射、接收、信号处理和时间测量。
看那边,单独放着的那个大家伙,是柴油发电机,功率不小,看来这整套设备耗电惊人,主要就是供那个发射天线和接收机用的。”
他的视线又投向另一个正在安装的、面板上布满旋钮和指示灯的箱子:
“那个带屏幕的,应该是显示终端。
回波信号经过处理,最终会在屏幕上形成一个光点,操作员就能直观地看到目标的位置和动向。”
王启明补充道:
“对!而且看那天线的朝向和结构,它应该能旋转,这样才能扫描不同方向的空间。
美国人把这东西弄来,是想让咱们能提前发现鬼子从远处飞来的飞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竟将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关键部件功能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江岳听着,心中暗暗点头。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这些顶尖的头脑就能迅速抓住本质。
江岳听着陈王二人精准的分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拍了拍陈鸿渐的肩膀,低声道:
“说得八九不离十!基本原理就是如此。咱们现在能看到实物,机会难得。”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稳了些,
“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刚从延安和后方又过来一批大学生,有学无线电的,有学机械的,还有搞材料的。正是用人之际。”
他目光扫过远处那正在成形的雷达天线:
“光看懂还不够,咱们得想着将来能不能自己造!这东西,是未来空防的眼睛,不能总指望别人。”
他对陈鸿渐和王启明说:
“你们俩,理论基础最扎实。现在交给你们一个任务:
立刻和这批新来的同志组成一个技术研讨小组。
你们就围着这个‘宝贝疙瘩’,大胆地想,仔细地琢磨。”
他伸出手指,逐一点明方向:
“咱们要仿制这东西,需要先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从最基础的开始列——比如,那个能发射强力无线电波的核心部件,叫磁控管,咱们能造出来吗?
需要什么特殊材料、什么精密工艺?”
“再比如,”
他指向那台嗡嗡作响的发电机,
“稳定的大功率电源怎么解决?根据地的工业基础能不能支撑?”
“还有,那个旋转天线的大型机械结构,精度要求不低,我们的机械加工水平够不够?
接收信号后,那些复杂的电子管放大电路、显示装置,咱们能复制甚至简化吗?”
江岳的语气斩钉截铁:
“就把所有能想到的难题,一个一个,全都给老子列在纸上!
不要怕问题多,不要怕困难大!
认清了差距,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
这就跟打仗一样,先得把敌情摸清楚!”
“列出单子后,”
他最后叮嘱道,
“组织大家分头研究,查资料,搞论证。
咱们根据地条件艰苦,但脑袋瓜子不穷!
发挥咱们的聪明才智,看看哪些环节可以土法上马,哪些必须等待条件成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