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青石板放在膝上,又取了一根细竹笔,蘸了一点清水,在石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五行图:木为青,火为红,金为白,水为黑,土为黄,五种颜色的水渍在石板上晕开,倒真有几分五行相生的模样。画完图,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将心神集中在丹田处——按“五行观想防疫法”的口诀,第一步是“观想木气入体”。我想象着院中的松枝化作无数青绿色的细丝,顺着我的鼻尖钻进体内,这些细丝轻柔得像羽毛,沿着经脉缓缓流动,所到之处,原本有些发沉的身体竟渐渐轻快起来。这木气,主“生”,能滋养身体的气血,往日里练这一步,只需观想木气绕丹田一周便可,今日我却刻意放慢了速度,让木气顺着经脉走到指尖,再从指尖绕回丹田,每走一圈,便感觉体内的“生机”更足一分。
接着是“观想火气暖身”。南方罐中的红土仿佛被点燃,化作一团温暖的红光,这红光不像烈火那般灼热,倒像冬日里的暖阳,裹着我的四肢百骸。我想起往日练“布界炼兽”时,总因火气太躁,导致阵法不稳——那时我只想着用火气的“烈”去困住猎物,却忘了火气还有“暖”的一面,能调和其他四行的气息。今日观想时,我刻意将火气压得柔缓些,让它贴着木气流转,木助火燃,火助木长,两种气息交织在一起,竟在丹田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木火环”,温温的,很是舒服。
然后是“观想金气敛神”。西方罐中水面的铜钱发出一道银白色的光,这光带着几分清冷,却不刺骨,顺着我的耳朵钻进脑海里。往日里修炼时,我总容易走神,有时观想着五行,思绪就飘到了院外的溪水边,而金气主“敛”,能收束心神。今日这金气一入脑,原本有些散乱的念头瞬间就被稳住了,就像风中的落叶被一只手轻轻按住,再也飘不起来。我借着金气的敛神之力,重新聚焦心神,继续观想接下来的水气与土气。
“观想水气润体”时,北方罐中的玄石渗出一丝黑色的凉意,这凉意顺着我的脚心往上走,所到之处,经脉都像是被清水洗过一般,通透顺畅。水气主“润”,能化解火气的燥、金气的冷,让体内的气息更柔和。最后是“观想土气承托”,中央土碗中的新土升起一道黄色的光,这光沉甸甸的,落在丹田处,将木、火、金、水四行的气息都稳稳托住——土为万物之基,能承上启下,让四行之气不至于散乱。
当五种气息在丹田处汇聚时,我忽然想起《五行养生法》里的一句话:“五行观想非孤立,相生相济方为道”。往日里我练观想,总是将五种气息分开练,今日才明白,真正的观想,是让五行之气相生相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像一个循环的轮子,在体内不停转动。这般想着,丹田处的五行之气果然开始缓缓旋转起来,转得越慢,越觉得安稳,转得越久,越觉得体内的气场与静室四角的五行陶罐渐渐呼应上了——窗外的月光似乎透过木窗,化作一缕缕银气钻进室内,与我的金气相融;院中的寒气也像是被水气引着,绕着静室转了一圈,再钻进室内时,已变得温润起来。
第一日的修炼,就在这般观想中度过。待到天快亮时,我才缓缓睁开眼,青石板上的五行图已经干了,只留下淡淡的水渍痕迹,而我体内的五行之气,却比往日任何时候都要充盈、安稳。我知道,这一日的“回顾旧法”没有白费,根基筑牢了,接下来的修炼,才能走得更稳。
闭关三日:八卦为引,聚精气神融五行
闭关第三日,静室里的长明灯已燃了两夜,灯芯爆出的火星带着淡淡的暖意,映得墙上的影子忽明忽暗。经过前两日的观想与调息,我体内的五行之气已稳定如轮,今日便要按《五行阵法》的记载,以“八卦为引”,将自身的精、气、神三者凝聚起来,与五行之气相融——这是从“观想”迈入“实操”的关键一步,也是“布界炼兽”进阶到“出种练将”的核心所在。
我起身走到静室中央的五行圆圈里,盘膝坐下,将青石板放在面前的地面上。这次,我用竹笔蘸了墨,在石板上画了一个八卦图,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一一对应着八个方位,每个卦象旁边,又分别写了对应的五行属性:乾属金、坤属土、震属木、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艮属土、兑属金。画完后,我盯着石板上的八卦图,深吸一口气,开始凝聚“精气神”。
“精”是身体的根本,藏于丹田,就像田里的种子,需得用气息滋养。我先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处,想象着丹田中有一粒小小的“精元种子”,这粒种子是白色的,像一颗饱满的米粒,被五行之气包裹着。往日里练“布界炼兽”时,我只用“气”去催动阵法,却忽略了“精”的支撑,导致阵法维持不了多久就会溃散——今日我才明白,“精”是“气”的根基,没有足够的精元,气就像无源之水,再强也撑不久。我刻意放缓呼吸,让五行之气缓缓渗进精元种子里,每渗一次,种子就大一分,从米粒大小长成了黄豆大小,最后竟像一颗小小的珍珠,在丹田处发出柔和的白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