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养生法》冬至闭关 深度修炼求突破(下)
那股阳气极细,却极韧,顺着我的脚心经脉缓缓往上爬,路过水气将时,原本有些寒凉的水气竟变得温润起来;路过木气将时,青色的气团瞬间亮了三分,像被春雨淋过的新芽;等它终于爬到丹田,融入精元种子的那一刻,种子忽然“嗡”地一声,白光暴涨,竟将五个五行将都笼罩其中——原本只是模糊气团的木、火、金、水、土将,在阳气的滋养下,渐渐显露出了轮廓:木将像是一棵小小的青竹,枝干分明;火将像一团跳动的火苗,边缘带着柔和的红光;金将像一片薄薄的银叶,闪着冷冽的光;水将像一滴圆润的水珠,透着剔透的黑;土将像一块敦实的小土丘,泛着厚重的黄。
我知道,这是“五行将”初具形态的征兆,但还不够——要让它们真正“听令”,还得借天地间的五行之气为它们“塑形”。我试着将心神往外放,透过静室的墙壁,去感知院外的五行之力:东方的老槐树虽落了叶,枝干里却藏着木气,正随着阳气的生发微微搏动;南方的墙角,去年秋天晒过的干草堆里,藏着残留的火气,在阳光偶尔的照射下轻轻发热;西方的溪边,几块露出水面的石头里,凝着金气,冷硬却沉稳;北方的井口,水汽氤氲,带着水气的润意;中央的院子里,被雪覆盖的泥土下,土气厚重,承托着万物。
我按照《五行阵法》中“引外气入内阵”的口诀,先对着东方的木气默念:“青木为骨,承我木将”,话音刚落,就感觉一股清润的木气顺着静室东边的陶罐钻进来,直奔木将而去——那木将的青竹轮廓瞬间变得清晰,枝干上甚至长出了细细的纹路,像真的竹子一般。接着是南方的火气:“赤火为魂,燃我火将”,一团温暖的火气从南边的红土罐里升起,融入火将,原本跳动的火苗竟稳定下来,变成了一团柔和的火球,不再有往日的燥意。
然后是西方的金气:“白金为锋,锐我金将”,一丝冷冽的金气从西边的铜钱上飘起,钻进金将体内,银叶般的金将边缘泛起了淡淡的寒光,却又透着收敛的力道,不像之前那般扎人。北方的水气:“黑水为脉,润我水将”,一缕温润的水气从北边的玄石里渗出,裹住水将,水珠般的水将变得更加剔透,仿佛能映出周围的景象。最后是中央的土气:“黄土为基,稳我土将”,一股厚重的土气从中央的陶碗里升起,托住土将,小土丘般的土将变得更加敦实,稳稳地落在五行阵的最下方,像整个内阵的根基。
当五种天地之气都融入五行将后,我忽然感觉体内的内阵活了过来——木将的青竹轻轻晃动,带动木气流转;火将的火球微微发热,温暖着整个内阵;金将的银叶缓缓旋转,收束着散乱的气息;水将的水珠慢慢滚动,滋润着经脉;土将的土丘稳稳不动,承托着其他四将。更奇妙的是,它们之间的光丝不再是细细的一缕,而是变成了彩色的带子,木将与火将之间是青红色的带,火将与土将之间是红黄色的带,土将与金将之间是黄白色的带,金将与水将之间是白黑色的带,水将与木将之间是黑青色的带,五种颜色的带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生克环”。
就在这时,静室外忽然刮起了一阵风,风穿过院中的槐树,发出“沙沙”的声响,竟与我体内五行将的转动频率渐渐重合——我仿佛能“看”到,院中的木气顺着风,源源不断地往静室里钻;远处山巅的金气,顺着空气的流动,轻轻飘向西方的陶罐;溪边的水气,随着风的方向,绕着静室转了一圈,再钻进北边的玄石里。天地之气与体内之气,竟在这一刻达成了共鸣。
我试着用意念对木将下令:“引木气入经脉”,木将的青竹立刻晃动得更厉害,一股清润的木气顺着光带流出来,沿着我的手臂经脉缓缓流动,所到之处,原本有些酸胀的肩膀竟瞬间轻松了许多。又对火将下令:“暖丹田”,火将的火球微微发亮,一股温暖的火气顺着光带飘到丹田,包裹着精元种子,让丹田处的暖意更浓。再对金将下令:“敛心神”,金将的银叶旋转得更快,一丝冷冽的金气钻进脑海,原本有些疲惫的心神瞬间清醒过来。
这般尝试了许久,直到天色渐暗,院中的阳气渐渐收敛,我才缓缓收回意念。睁开眼时,发现静室四角的陶罐变化更大了:东边的松枝绿芽又长了一分,南边的红土微微发热,西边的铜钱寒光更盛,北边的玄石湿润了许多,中央的陶碗里,新土竟变得更加松软。而我体内的五行将,虽然又恢复成了淡淡的气团,却比之前凝实了许多,仿佛只要我意念一动,它们就能立刻显形。
第五日的修炼,让我真正摸到了“出种练将”的门槛——原来所谓的“出种”,是让精元种子与天地阳气相融,变得更加强大;所谓的“练将”,是借天地五行之气,为五行将塑形、赋能,让它们能听懂意念的指令。我知道,距离真正的突破,只差最后一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