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日的清晨,当晨霜最浓时,我再次凝聚金霜气。这一次,金霜气在掌心缓缓旋转,银白色的雾气逐渐拉长、变窄,剑刃、剑脊、剑柄的形态渐渐清晰。我屏息凝神,微调着每一处细节:剑刃打磨得薄而锋利,泛着凛冽的寒光;剑脊铸得厚而沉稳,确保剑身不易折断;剑柄裹着一层温润的水气,握在手中冰凉却不刺骨。片刻后,一柄长约三尺、通体银白色的“金霜剑”出现在掌心——剑身透明如冰,却带着金属的质感,剑刃处的金气密集,仿佛能切开空气。我轻轻挥动剑身,空气中响起“嘶嘶”的声响,崖壁上的野草被剑气扫过,叶尖瞬间凝结成霜,随后缓缓飘落。这一刻,我知道,“凝霜成剑”的神通已初步练成。
在修炼神通的同时,我也没放松对“秋燥防御”的巩固。白露过后,秋燥从“温燥”转向“凉燥”,金气的凛冽中带着寒气,若不慎被侵袭,极易引发“凉燥伤肺”,出现咳嗽、鼻塞、恶寒等症状。此前练成的“土金合盾”虽能防御燥气,却对寒气的抵御能力不足,因此我对其进行了改良,加入了火气的“温煦”之力,形成“土金火三气合盾”。
改良的关键在于“火气的平衡”——火气过盛,会抵消金气的清肃;火气过弱,又无法抵御寒气。我将火气的占比控制在一分,以“温而不燥”为度。练习时,先凝聚土金合盾,再引导体内微弱的火气顺着盾牌的纹理缓缓渗入,如同在盾牌内部铺设一层细密的“暖线”。火气的温煦能中和金气的凛冽,让盾牌摸起来不再冰寒,而是带着一丝温暖的质感。
有一次,我用模拟的“凉燥之气”(金气与寒气的结合体)攻击改良后的盾牌。只见凉燥之气撞上盾牌时,土金层先将其阻挡,随后火气层将寒气中和,盾牌表面泛起一层金土红三色交织的光晕,凉燥之气瞬间消散无踪。而盾牌本身不仅没有受到损伤,反而因火气的融入,防御范围扩大了几分——这意味着,“土金火三气合盾”已能同时抵御燥气与寒气,足以应对白露后的凉燥侵袭。
白露时节,山下的村民也面临着“凉燥伤肺”的困扰。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抵抗力较弱,稍不注意就会咳嗽、感冒。我便用“金气炼肺”时领悟的“肺通天地”之法,为村民们调理身体。每次村民来找我时,我都会让他们坐在静室的玄黄石上,指导他们调整呼吸——吸气时,引导空气中的金气与水气滋润肺腑;呼气时,将肺腑间的“气浊”排出体外。同时,我会调动体内的金气,顺着他们的肺经缓缓渗入,帮助他们剥离肺腑间的杂质,强化肺脏的清肃功能。
村里的张婆婆,年近七旬,每到白露就会犯咳嗽,今年尤其严重,甚至整夜无法入睡。我为她调理时,先让她按照我的方法呼吸,待她呼吸平稳后,调动金气与水气,顺着她的肺经流入肺脏。起初,张婆婆咳嗽得更厉害了,我告诉她:“这是肺腑间的杂质在排出,不必担心。”果然,半个时辰后,她的咳嗽渐渐平息,脸上的气色也好了许多。之后,我又教她每日清晨在院子里练习“金气吐纳”,并给了她一些用银杏叶和蜂蜜熬制的“润肺膏”。一周后,张婆婆的咳嗽彻底好了,她特意带着一篮自家种的红枣来感谢我:“道长,您真是活菩萨!我这老毛病困扰了我十几年,没想到您几下就给我治好了!”
除了为村民调理身体,我还和私塾先生一起,在村里的学堂旁种了一片银杏林。银杏属金,叶片秋季金黄,能吸收空气中的燥气,释放清润的金气,对缓解秋燥很有帮助。我们还在银杏林旁挖了一口水井,井水属水,能滋润土壤,让银杏长得更加茂盛。村民们劳作之余,都会来银杏林旁歇脚,孩子们则在林中追逐嬉戏,捡落在地上的银杏叶玩。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我忽然觉得,修炼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提升,更在于为他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用五行之力改善自然,用自然之力滋养生命,这便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
白露的最后一天,天空格外晴朗,没有一丝云彩,阳光洒在山林间,带着金气的清冽。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白露修炼验收”。首先是“金气炼肺”的检验——我深吸一口气,天地间的金气顺着鼻腔涌入肺脏,瞬间填满肺泡,再顺着肺经流入丹田,与其他四行能量融合成“黄中泛金”的能量球。每一次呼吸都顺畅无比,甚至能通过呼吸将金气输送到四肢百骸,让全身都充满清冽的能量。
接着是“凝霜成剑”的检验——我站在崖壁平台上,调动体内的金气与水气,引导空气中的霜气向掌心汇聚。片刻后,一柄通体银白色的金霜剑凝聚而成,我挥动剑身,对着崖壁上的一块青石劈去。只听“咔嚓”一声,青石被剑气劈成两半,断面整齐光滑,泛着一层白霜。这意味着,金霜剑的锐利已足以应对一般的攻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