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冲脉。冲脉被称为“十二经之海”,需要五行之气共同滋养。我同时调动东方的桑枝木气、南方的灯火火气、中央的艾草灰土气,与残存的金气、水气汇聚成一股五彩的气流,引入气海穴。
木气提供生机,让冲脉的经络充满活力;火气提供动力,推动气血加速运行;土气提供稳固,防止冲脉过于湍急而伤经;金气与水气则一刚一柔,调和着五行之力,使其不偏不倚。五彩气流在冲脉中奔涌,时而湍急如瀑,冲刷着深层的瘀滞;时而平缓如湖,滋养着受损的经络。
当气流抵达咽喉的天突穴时,喉咙一阵发痒,咳出几口黑痰,那是积在肺里的浊气;下行至足趾的涌泉穴时,脚底冒出些冷汗,带着股腥气,是体内的湿毒被排了出来。冲脉通畅后,全身的气血仿佛都活了过来,四肢百骸都透着股轻快。
带脉的修炼则需倚重中央土气。我将陶鼎中的土气引向腰腹,这股土气比寒露时更沉,更稳,像条厚实的腰带,环绕在腰间。带脉的作用是约束诸经,一旦它无力,其他经脉便容易紊乱。土气在带脉中缓缓流转,每转一圈,腰腹处便收紧一分,仿佛有双手在轻轻勒紧腰带。
起初,腰腹处有些酸胀,那是带脉长期松弛所致;渐渐地,酸胀化作温热,带脉像被熨烫过一般,变得紧实而有力。我能“感”到带脉如同一道坚固的堤坝,将周围的经脉牢牢约束住,让气血在有序的轨道中运行,不再杂乱无章。
最后是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脉。这四脉纤细难通,需用更精微的神通引导。我将金气与水气化作细细的丝线,金气走阳跷、阳维,水气走阴跷、阴维,像绣花般一点点穿梭于四肢的经络中。
阳跷脉从外踝上行至目内眦,金气如银丝般缠绕其上,所过之处,腿部外侧的僵硬感渐渐消失,走路时脚步愈发轻快;阳维脉联络诸阳经,金气流过,手臂外侧的经脉阵阵发麻,随后是通透的暖;阴跷脉从内踝上行至咽喉,水气如银线般游走,脚踝内侧的酸痛感消散,周身的阴气更加平和;阴维脉联络诸阴经,水气浸润,胸口的闷胀感彻底消失,呼吸绵长而深沉。
四脉通畅后,奇经八脉便全部贯通。我静静盘坐着,感受着气血在八脉中顺畅流转,时而如江河奔涌,时而如溪流潺潺,却始终有序,不疾不徐。丹田处的能量核心随着气血的流动轻轻转动,散发出温润的光,与奇经八脉中的五行之气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日头已西斜,山影被拉得很长,投在静室的地上,像幅淡墨画。我缓缓收功,起身时,只觉浑身轻盈,仿佛能乘风而起。走到院中,抬脚踢向院角的一块青石,脚尖触到石头的瞬间,一股气劲顺着经脉流转,青石“咚”地一声往后挪了半尺,而我的脚却丝毫无恙。
这在往日是绝不可能的。以往调动气劲时,总需刻意引导,稍不留意便会伤及自身经脉,如今奇经八脉通畅,气劲随心意而动,收发自如,这便是“通奇经”的妙处。
回到静室,倒了杯药酒,仰头饮下。药酒入喉,一股热流顺着任脉下行,与丹田的能量相融,暖得人通体舒泰。窗外的黄栌叶在暮色中红得愈发深沉,像被晚霞染透了。我知道,霜降修脉只是开始,奇经八脉的通畅为后续的修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立冬炼神,将会是更深层次的挑战。
但此刻,我心中只有平静与笃定。感受着体内流转不息的气血,像触摸着大自然的脉搏,与天地同频,与日月同行。这或许就是长生的真谛——不是强行逆天,而是顺应自然,在每一个时令的流转中,不断打磨自身,让生命与天地同息,与大道相融。夜色渐浓,静室的灯火在风中轻轻摇曳,映着墙上那幅师父留下的《五行脉经图》,图上的朱砂线条仿佛活了过来,在灯光下流转着淡淡的光。
喜欢长生不老印象日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长生不老印象日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