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换上一身浅灰色的棉袍,棉袍的领口和袖口绣着暗金色的太阳纹,坐在蒲团上时,那些纹路恰好与光斑中的太阳纹相呼应。先做了半个时辰的吐纳,吸气时,想象着将窗外初生的阳气吸入口中,那气息清冽中带着微暖,像含着一颗小小的太阳;呼气时,将体内的浊气缓缓排出,与静室的暖香相融。
待心神与晨光同频,我开始运转《五行阵法》的“养阳诀”。这口诀比“聚元诀”更柔和,比“温养诀”更灵动,讲究“引而不催,养而不纵”,像对待刚破土的幼苗,既要给足阳光,又不能暴晒。
“先以木气启灵晶之窍,待阳气入内。”我意念微动,引东方竹筐中的木气向神庭窍汇聚。那杏仁在稻草中轻轻颤动,忍冬藤的干枝上泛起一层极淡的青芒,一缕带着草木清香的木气顺着左臂经脉缓缓上行,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开灵晶周围的能量层。
灵晶在木气的触碰下微微发亮,原本流转的五色光芒中,青色忽然变得格外明亮。我能“感”到灵晶表面的纹路开始舒展,那些细密的五行阵图仿佛活了过来,木位的纹路率先亮起,像打开了一扇扇小门,等待着阳气的进入。这木气的作用是“唤醒”——灵晶在大雪温养中已足够稳固,此刻需要先激活它对阳气的感知,就像给种子松土,让它能更好地吸收阳光。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灵晶的木位纹路彻底舒展,发出温润的青光。我知道,灵晶已做好了迎接阳气的准备,便将意念转向院中的“引阳阵”。那七枚铜钱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金光,红绳上流转着肉眼难见的气丝,将天地间初生的阳气一点点引向静室,像一条细细的金线,从东窗的缝隙钻进来,落在中央的光斑上。
“引阳气入体,循经脉而至灵晶。”我深吸一口气,将那缕阳气引入体内。这阳气比想象中更细,却异常精纯,像一根烧红的金丝,顺着右臂的经脉缓缓上行。起初只觉一股微麻的暖意从指尖蔓延,所过之处,经脉里残存的寒气如遇烈火,纷纷退散——那是大雪时节积在体内的阴寒,此刻被阳气涤荡,化作淡淡的白气从毛孔渗出。
阳气行至肩窝时,忽然顿了一下,那里是经脉的一个转折处,阴气较盛。我赶紧引西方的金气相助,银剑的光芒微微一闪,一缕生金气顺着经脉赶来,像把小巧的凿子,轻轻凿开阴寒的阻滞。阳气趁势而上,穿过脖颈,绕过咽喉,最终来到神庭窍外,与灵晶的青光相触。
“轰”的一声轻响,像是火星落在了干柴上。阳气与灵晶的木气瞬间相融,化作一股更炽热的暖流涌入灵晶内部。我能“感”到灵晶剧烈地颤动了一下,内部的五色光芒骤然变得明亮,像被点燃的灯笼。那些原本沉静的能量在阳气的搅动下开始奔腾,像冰封的江河突然解冻,带着股一往无前的劲。
“以火气助阳生发,莫使阳气衰微。”我赶紧引南方的火气汇入。硫磺晶在晨光中发出淡淡的红光,红旗上的火焰纹仿佛活了过来,一缕火气顺着经脉上行,包裹住灵晶,像给燃烧的火焰添了柴薪。阳气在火气的助益下愈发旺盛,在灵晶内部开辟出一条条通路,将温暖输送到每一寸纹路。
这一步最需小心,阳气初生时极弱,若火气过盛,会耗尽阳气的本源;若火气不足,阳气又会被灵晶的阴寒所灭。我一边引火气助燃,一边用意念控制其强度,让阳气始终保持在“温而不烈”的状态,像初春的阳光,既能融化冰雪,又不至于灼伤幼苗。
当阳气在灵晶内部形成一团小小的光球时,我引北方的水气前来调和。水盂中的活水轻轻晃动,阳起石散发的温气顺着经脉上行,像一层清凉的水膜,包裹住阳气的光球,让它不至于太过躁动。我能“感”到阳气的炽热渐渐变得温润,像被泉水滋润的火焰,既有温度,又有韧性。这水气中的阳根与阳气相呼应,让原本属阴的水也成了阳气的“载体”,能将阳气的能量输送到灵晶的每一个角落。
接着,引西方的金气疏泄通路。银剑的光芒再次亮起,生金气如细密的网,包裹住灵晶,将阳气开辟的通路进一步拓宽、梳理。那些被阳气融化的阴寒杂质,在金气的疏泄下顺着经脉缓缓排出体外,像被清扫的积雪,让灵晶内部愈发清明。云母石折射的光点落在金气上,让疏泄的过程更加精准,不伤及灵晶的根本。
最后,引中央的土气承载阳气。陶瓮中的灶心土微微隆起,一缕厚重的土气顺着任脉上行,像大地的怀抱,将灵晶与阳气的光球轻轻拥住。这土气带着麦粒的生机与草木灰的暖意,能将阳气牢牢锁在灵晶内部,同时调和五行之气,让阳气与木、火、金、水四气相融,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我能“感”到阳气的光球在土气的包裹下渐渐沉入灵晶中央,化作一颗小小的“阳核”,五色光芒围绕着阳核旋转,像行星围绕着太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