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地:需择“草木繁茂、无浊气之地”。最好是东方朝向的山坡、林间,或溪边,这些地方木气汇聚,空气清新,无炊烟、腐臭等浊气干扰。日记中特别提醒,忌在坟茔、闹市、污水旁修炼,这些地方的“浊气”会污染吸入的木气,反而损伤肝脏。我在古洞外仔细寻觅,最终选定了一处东侧的竹林——竹林间溪水潺潺,竹叶上还挂着晨露,空气里满是竹子的清冽香气,正合“草木繁茂、木气充盈”的要求。
定姿:以“面东而立”为最佳,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向东方(木气生发的方向),双膝微屈,不绷不直,保持自然放松;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微张,仿佛能“承接”天地间的木气;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轻闭,舌抵上腭(舌尖轻触上牙龈与上颚交界处),让气息能更顺畅地在体内流转。日记中解释,这个姿势能让“全身经脉通畅,木气从脚底、掌心、鼻腔三端入体,无一处阻滞”。
调息:分为“吸、停、呼”三步。吸气时,用鼻子缓慢、深长地吸气,吸气时间需达到“六息”(古代以一呼一吸为一息,六息约为6秒),要吸得“满而不憋”,让气息能顺着咽喉、气管,一直沉到小腹(丹田);吸气后,需短暂停顿“两息”(约2秒),让吸入的木气在丹田稍作停留,与体内之气初步融合;呼气时,用嘴巴缓慢、均匀地呼气,呼气时间需达到“八息”(约8秒),要呼得“尽而不泄”,将体内积攒一冬的阴寒浊气(属水气,与木气相克)彻底排出。整个过程需做到“细、匀、长、深”,无急促之感,无喘息之声,如同“春风拂柳,流水过石”般自然。
存意:这是立春吐纳的关键,也是吐纳与普通呼吸的根本区别。吸气时,需在心中默念“木气入肝,肝气生发”,同时意念天地间的木气如“青绿色的溪流”,从鼻腔流入,顺着肝经(从脚底大脚趾,经小腿、大腿内侧,至腹部、胸部,最终达眼部)缓缓流淌,滋养肝脏;呼气时,需默念“浊气出体,肝气通畅”,同时意念体内的阴寒浊气如“黑色的烟雾”,从嘴巴排出,带走肝脏内的“郁气”。存意时需“不疾不徐,不偏不倚”,不可过度用力,以免“意乱气散”,也不可毫无意念,否则“气入体而无所归,如同无根之木”。
我按照日记中的方法,在竹林间站定,调整好姿势,开始尝试立春吐纳。初时,一切都显得生疏——吸气时总忍不住加快速度,呼气时又容易呼得太急,存意时思绪也时常飘远,一会儿想到寻找古洞的艰辛,一会儿又担心后续的修炼是否顺利。但我并未气馁,日记中早已注明:“初修吐纳,杂念纷飞、气息滞涩,皆为常态,贵在坚持。”于是,我一次次调整呼吸,一次次将飘远的思绪拉回“木气入肝”的意念上。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奇妙的变化开始出现——原本滞涩的呼吸渐渐变得顺畅,吸气时能清晰地感受到气息沉入丹田,呼气时也能控制住节奏;存意时,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道青绿色的溪流,顺着肝经缓缓流淌,所过之处,传来一阵酥麻的暖意;尤其是眼部,原本因熬夜研读古籍而干涩的双眼,竟变得湿润起来,视物也愈发清晰。更让我惊喜的是,原本因山路跋涉而酸痛的双腿,也渐渐变得轻盈,仿佛有一股力量从丹田升起,顺着双腿蔓延开来,驱散了疲惫。
当我完成半个时辰的吐纳,缓缓睁开双眼时,东方的朝阳已完全升起,金色的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深吸一口气,满是竹子清冽香气的空气涌入体内,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中蕴含的木气——那是一种带着生机与暖意的气息,与寻常空气截然不同。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日记中“呼吸者,天地之枢纽”的含义:呼吸不再是简单的气体交换,而是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共生的方式;每一次吸气,都是在吸纳天地的生机;每一次呼气,都是在排出身体的疲惫。
日记的末尾,有一行用朱砂写就的小字批注,墨迹比正文鲜艳许多,显然是作者晚年所写:“吐纳之始,在于知其源、明其理。源不清则道不明,理不明则行不端。五行者,气之性也;呼吸者,气之用也。知五行之性,方能善用呼吸之法;明呼吸之理,方能调和五脏之气。立春为始,非因它时不可修,实因木气生发,如种子破土,是为‘起手’之佳时。若能从此刻起,循五行之序,随节气而动,假以时日,必能气血充盈,五脏调和,臻于长生之境。”
这段批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后续的修行之路。我合上日记,将它小心翼翼地收入行囊,目光望向东方的朝阳——那里不仅有温暖的阳光,更有生生不息的木气,有先民传承千年的智慧,有我追寻的长生之道。1048年的立春,在这座深山古洞旁的竹林里,我不仅找到了一本古老的日记,更找到了一条连接天地与人体、通往康健长生的道路。从这一刻起,我的五行养生吐纳修行,正式启程。
喜欢长生不老印象日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长生不老印象日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