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融冰之触
格陵兰冰盖的夜晚,是永恒的极夜与狂风的交响曲。
温度计的水银柱早已缩成一团,实际体感温度低于零下五十度。
遮蔽营地外,探照灯的光柱在翻涌的雪幕中艰难地切割出有限的可视范围,光斑边缘的一切都模糊不清,被扭曲成怪诞的形状。
营地内,气氛比外面的严寒更加凝重。
汉森、“夜莺”和“水鬼”围在深地层扫描阵列的终端前,屏幕中央被放大的是那个能量脉冲源区域的高精度模拟图。
经过数小时的数据积累和“渡鸦”的远程算法增强,图像清晰了许多。
“看这里......”
“夜莺”用光笔圈出结构体侧面、靠近基底冰岩混合层的一个细微异常点,“回波显示这里有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柱形垂直通道,从结构外壳延伸出来,但只向上延伸了不到三米,就被厚重的冰层完全堵塞了。通道内壁的材料反射信号与主体结构略有不同。”
“像是……一个被废弃的,或者被紧急封闭的维护井?”
“水鬼”猜测道,他习惯性地摸了摸挂在战术背心上的高能热熔炸药,又很快松开手——凌风的警告言犹在耳,强行爆破的风险太大。
“很有可能。”
“夜莺”点头,“而且,这个通道的位置,恰好与之前能量脉冲引发的信号扰动中心区域重合。”
汉森盯着那个被冰封的通道,眼神锐利。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我们唯一已知的、非破坏性进入‘摇篮’内部的途径。如果它能被疏通。”
“但冰层厚度超过十五米,而且是经历了千万年挤压的蓝冰,硬度堪比钢铁,”“水鬼”提醒道“用常规机械钻头,噪音大,效率低,而且震动可能传导至内部结构,风险未知。”
“不用钻头。”汉森摇了摇头,看向营地角落那台被帆布覆盖、刚刚组装完毕的设备——“静默融冰器”。
这是技术部门为极端环境研发的非传统装备,利用的是高频聚焦超声波和局部可控的低温等离子体,原理是在极小范围内使冰晶结构共振、崩解并瞬间气化,几乎不产生大的震动和噪音,能量利用率高,但功率有限,速度相对较慢。
“用它,需要时间,但足够安静和安全。”
汉森做出了决定,“‘水鬼’负责设备操作和监控。‘夜莺’,你持续监测下方结构体的任何能量反应或物理变化,一有异常立刻停止。我负责外围警戒。”
计划已定,行动立刻展开。
将“静默融冰器”移动到预定地点是一个挑战。
狂风试图将人和设备一同掀翻,积雪吞噬着每一步。他们不得不动用“北极星”车上的小型绞盘,才将这台数百公斤重的设备稳稳地安置在扫描确定的通道正上方。
“水鬼”穿着臃肿的防护服,趴在冰冷的设备操作面板前,手指因为严寒而有些僵硬,但他操作依旧精准。
他启动了设备,一阵几乎微不可闻的高频嗡鸣声响起,融冰器底部的发射盘亮起一圈幽蓝色的光芒,紧贴在下方的冰面上。
没有飞溅的冰屑,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
只有在探照灯光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发射盘接触的冰面正在以一种缓慢但稳定的速度向下凹陷,融化的冰水瞬间被超低温冻结成一层极薄的、透明的覆膜,下方则是一个边缘整齐、正在不断向深处延伸的圆孔。
圆孔内壁光滑如镜,仿佛被最精密的机床切削过一般。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和时间。
“水鬼”必须时刻监控设备的能量输出、冰层反馈和融化深度,确保过程平稳,避免任何可能引起结构共振的能量波动。
汉森持枪站立在风雪中,如同一尊冰雪雕塑。他的目光透过防风镜,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白茫茫的天地。
除了风雪的咆哮,这片冰原死寂得令人心慌。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堡垒”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心头,谁也无法保证马卡洛夫或“商人”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行动。
时间在枯燥而紧张的等待中流逝。融冰深度显示器上的数字缓慢跳动:五米、八米、十米……
“能量脉冲频率似乎有轻微增加。”
“夜莺”的声音从内部频道传来,带着一丝不安,“虽然强度没有变化,但间隔从之前的三小时左右,缩短到了约两小时四十分钟。”
“继续监测。”
汉森的心微微一沉。是他们融冰的动作刺激了下面的系统?还是“摇篮”自身的衰变正在加速?
当融冰深度接近十四米时,“水鬼”突然报告:“底部触及硬物!不是冰的反馈信号!反射特征……与扫描到的通道内壁材料吻合!”
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放慢速度,清理接口周围的残冰。”
汉森命令道,“‘夜莺’,扫描通道口的具体情况。”
“水鬼”小心翼翼地调整参数,融冰器底部的幽蓝光芒变得更加凝聚,如同手术刀般,精细地清理着通道口边缘和表面的覆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