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冉!”苏晚朝着窗户喊了一声。
夏冉抬头看见他们,立刻挥手:“你们回来啦!快进来看看我奶奶的缝纫机,我刚擦干净,上面的花纹可好看了!”
两人走进夏冉家,客厅里摆着的缝纫机果然亮眼。夏冉奶奶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块蓝色的土布:“这缝纫机是1956年买的,那时候我在纺织厂上班,攒了半年工资才买下的,当时整条巷就我家有这么一台,街坊邻居要做衣服都来借,我一夜一夜地帮她们缝,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累,但是热闹。”
“奶奶,这缝纫机上的花纹是您刻的吗?”林澈蹲下来,看着机身上缠绕的牡丹花纹,刻痕虽然浅了,但还能看清线条。
“是呀,那时候年轻,爱折腾,没事就拿着小刀刻着玩,没想到还能留到现在。”夏冉奶奶笑着摸了摸缝纫机,“你们文化节要带过去,我放心,这机子结实着呢,这么多年都没坏过。”
夏冉拿起桌上的画纸,上面画着文化节的展览布置图:“我想把老物件分区域摆,文渊书坊的东西放左边,老集市的放中间,还有大家的手工艺品放右边,比如张奶奶的窗花、苏晚织的围巾,这样看起来清楚。”
苏晚凑过去看,画纸上还标着每个区域的说明:“文渊书坊区——旧账本、砚台、《梧桐巷志》;老集市区——绣花绷子、缝纫机、旧粮票;手工艺品区——窗花、围巾、时光盲盒。”“夏冉你想得真周到,还可以在每个区域放个小喇叭,循环播放大家讲的故事,这样参观者一边看物件,一边听故事,肯定更有意思。”
“这个主意好!”林澈眼睛一亮,“我家有个旧的录音笔,周末我带来,咱们去录张奶奶和爷爷的故事,到时候就能放了。”
三人围在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夏冉奶奶端来一盘炒瓜子,放在桌上:“你们年轻人脑子活,把文化节办得热热闹闹的,我们这些老人也跟着开心。”
离开夏冉家时,天已经黑了,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落在青石板上,把积雪融化的水洼照得像碎镜子。苏晚和林澈并肩走着,手里还拿着夏冉奶奶给的瓜子,嗑着嗑着,就想起元旦那天在老书店喝的老白茶,枣香的暖意好像还在喉咙里。
“周末去张奶奶家,咱们顺便把文化节的邀请函写了吧?”林澈忽然说,“写在红色的纸上,再让张奶奶剪点花纹贴上去,送给巷里的街坊,让大家都来参加。”
“好啊!”苏晚点头,“我家还有上次买的洒金红纸,写出来肯定好看。对了,还要邀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让他们也来看看梧桐巷的故事。”
两人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苏晚家门口。“明天早上要不要一起去买早餐?巷口的早餐铺新出了豆沙包,听说特别甜。”林澈停下脚步,手里还捏着半颗瓜子。
“好呀,还是老时间,七点在巷口见?”苏晚笑着问。
“嗯,我去占位置。”林澈点头,推着自行车转身,“快进去吧,外面冷。”
苏晚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路灯下,才转身进门。客厅里,妈妈正在厨房煮饺子,热气从厨房飘出来,带着韭菜的香味。“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妈妈端着一盘饺子走出来,“刚张奶奶送了串腊肠来,我给你蒸了半根,快尝尝。”
苏晚坐在餐桌前,咬了一口腊肠,咸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暖意。“妈,周末我要去张奶奶家学剪窗花,还要帮她整理文化节的故事,可能要晚点回来。”
“行,你去吧,记得帮张奶奶多干点活,她年纪大了,别让她累着。”妈妈给她夹了个饺子,“对了,你爷爷昨天打电话来,说让你周末去他那儿拿点老白茶,说你上次说喜欢喝,他给你装了一小罐。”
“知道啦!”苏晚心里一暖,爷爷总是记着这些小事,就像林澈会记得她怕辣,夏冉会记得她喜欢草莓一样。
周末很快就到了。周六早上,苏晚起得很早,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背着书包就往张奶奶家走。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麻雀在树枝上跳着,叽叽喳喳地叫着。张奶奶家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剪刀剪纸的声音。
“奶奶,我来啦!”苏晚推开门,看见张奶奶坐在窗边,手里拿着红纸,剪刀在纸上飞快地移动着,不一会儿,一只展翅的蝴蝶就剪好了。
“来啦,快坐,奶奶给你煮的糖水蛋刚端上桌,趁热吃。”张奶奶放下剪刀,指了指桌上的白瓷碗,“里面放了桂圆和红枣,补气血。”
苏晚走到桌边,碗里的糖水蛋冒着热气,桂圆和红枣浮在水面上,甜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她拿起勺子,小口小口地吃着,糖水滑进喉咙,暖得像揣了个小暖炉。“奶奶,咱们今天先整理故事还是先学剪窗花呀?”
“先整理故事吧,等会儿林澈和夏冉也来,人多热闹。”张奶奶拿出一个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放着几张旧照片,还有一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这笔记本里记的都是我年轻时的事,有集市的热闹,有跟你爷爷谈恋爱的事,你们看看,能用就拿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