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图书馆的李老师联系他们,说可以举办“老巷记忆”主题展,邀请他们负责展品整理和讲解。三人跟着李老师去图书馆,看到馆里已经腾出一块展区,准备摆放梧桐巷的老照片、老物件复制品和故事展板。李老师笑着说:“咱们下个月开展,这段时间可以一起收集更多老资料,比如走访巷里的老人,记录他们的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故事,三人制定了走访计划,每天放学后去拜访巷里的老人。住在巷尾的赵奶奶,给他们讲了1950年梧桐巷办集市的往事:“那时候刚解放,巷里办了次大集市,有卖布的、卖粮食的,还有耍杂技的,热闹了三天三夜,我就是在那次集市上认识你赵爷爷的。”住在中段的孙爷爷,则拿出一个旧粮票本,里面夹着1960年的粮票:“那时候买粮食要粮票,这是我攒下来的,当时一家五口人,全靠这些粮票过日子。”
每次走访,苏晚都会用录音笔记录,林澈拍照,夏冉整理笔记,不到两周,就收集到12个新的老巷故事,还有8件老物件,如旧粮票、老布票、旧照片。他们把这些整理好,交给图书馆,李老师看着资料,感慨地说:“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你们做的事太有意义了。”
离图书馆主题展还有一周时,三人去老书店跟爷爷商量讲解的事。爷爷拿出太爷爷留下的一个旧茶罐,里面装着老白茶:“开展那天,咱们煮点老白茶,放在展区,让参观者尝尝老巷的味道。我也去帮忙讲解,给大家讲文渊书坊的故事。”
张奶奶和夏冉奶奶也主动要来帮忙,张奶奶准备教参观者剪窗花,夏冉奶奶则带着缝纫机,演示老物件的用法。巷里的街坊们也纷纷出力,李叔叔帮忙制作展板,张阿姨帮忙打扫展区,刘老板则准备在开展当天送热粥,大家像上次文化节一样,齐心协力。
开展前一天,三人去图书馆布置展区。他们把老照片挂在墙上,老物件复制品放在玻璃柜里,旁边配着故事卡片;互动区摆着剪窗花的工具和老白茶;展板上贴着梧桐巷地图和整理好的故事。李老师看着布置好的展区,笑着说:“这哪里是展区,简直是梧桐巷的缩影,大家来了就像走进了老巷。”
开展当天,来了很多人,有学校的学生、社区的居民,还有特意来的游客。苏晚、林澈、夏冉穿着红色的棉袄,在展区里讲解:“这张照片是1938年的梧桐巷集市,当时巷口有卖芝麻糊的摊子,五分钱一碗,稠得能挂住勺……”爷爷坐在互动区,煮着老白茶,给大家讲文渊书坊的往事;张奶奶教孩子们剪窗花,夏冉奶奶演示缝纫机,展区里满是笑声和墨香。
有个外地游客拿着小卡片,笑着说:“本来是随便逛逛,没想到这么有意义,梧桐巷的故事太温暖了,以后还会来。”一个学生在留言本上写:“以前觉得老巷没什么特别,现在知道藏着这么多故事,以后要多了解家乡的历史。”
活动结束后,李老师给三人颁发了“文化传承小使者”的证书,笑着说:“谢谢你们,让梧桐巷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三人捧着证书,心里满是欢喜,爷爷也笑着说:“太爷爷要是知道,肯定高兴,文渊书坊的故事,终于传下去了。”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梧桐巷染成暖橙色,青石板路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梧桐枝桠上冒出了小小的绿芽,像撒了把碎玉。苏晚看着身边的好朋友,忽然想起元旦那天,三人在老书店喝老白茶的场景,从那时候的想法,到现在的成果,每一步都充满了努力和温暖。
“咱们以后还要继续收集老巷故事,”林澈忽然说,“把它们写成书,出版了让更多人看。”夏冉也点头:“还要每年办文化节,让梧桐巷的记忆永远不褪色。”苏晚笑着点头,心里忽然觉得,梧桐巷就像一棵大树,老故事是根,他们是新芽,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这棵树就会永远枝繁叶茂。
回到家,苏晚把证书放在书桌前,旁边摆着张奶奶的窗花底稿、王爷爷的老照片,还有那本整理好的老巷故事文档。她打开窗户,风里带着春天的气息,远处传来街坊的笑声,暖炉里的炭火还在燃烧,像老巷的故事,永远带着温度,等着被更多人倾听,等着在新的时光里,开出更美的花。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