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三人琢磨着怎么把这些文创推广出去时,书店门口传来了自行车铃铛声,抬头一看,是学校的陈老师。她推着自行车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彩色的邀请函:“区里下周要办青少年文化创意展,专门邀请你们参加,说想让梧桐巷的故事跟更多人见面。”陈老师把邀请函递给苏晚,“这可是个好机会,既能让大家看到你们做的文创,还能听听大家的建议,说不定以后还有更多合作的可能。”
这个消息让三人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把文创展示出去,紧张的是怕准备得不够好。夏冉立刻拿出纸笔,开始画展位的设计图:“咱们得把老物件和文创摆在一起,比如把孙爷爷的粮票本和粮票鼠标垫放在一块,让大家知道文创背后的故事。”林澈则说要做个互动区,“可以让大家试着剪窗花,或者写几个毛笔字,这样更有意思。”苏晚点头,拿出笔记本开始列清单:“要带的东西有样品、老照片、故事卡片,还要准备个本子记大家的建议。”
爷爷看着三人忙碌的样子,笑着走进里屋,没多久就抱出一个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太爷爷留下的几方砚台和一沓红纸,还有一把磨得发亮的剪刀。“这把剪刀是你太奶奶当年剪窗花用的,这砚台是太爷爷写书法用的,你们带去互动区,让大家也摸摸老物件,感受感受以前的日子。”爷爷又转身去了厨房,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桂花,“可以用这个泡点桂花茶,放在展位上,让大家尝尝梧桐巷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忙得脚不沾地。夏冉每天都泡在画稿里,不仅细化了文创的设计,还画了一幅大大的梧桐巷手绘图,打算贴在展位的背景墙上;林澈则联系了印刷厂,加急印了一批故事卡片,上面印着每个文创背后的故事,还加印了一些空白的笔记本,准备在展会上送给参观者;苏晚则去拜访了张奶奶和夏冉奶奶,请她们来互动区帮忙——张奶奶教大家剪窗花,夏冉奶奶则带来了老式缝纫机,打算教大家把印着老巷风景的布料缝成小布袋。
开展前一天,三人在学校志愿者的帮助下布置展位。他们把背景墙贴在展位的最里面,手绘图上的梧桐巷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中间的桌子分成两部分,一边摆着文创样品,另一边摆着老物件复制品,粮票本旁边放着粮票鼠标垫,老戏台的照片旁边摆着戏台雕花钥匙扣,每个样品旁边都插着一张故事卡片;最外面的桌子则作为互动区,铺着红纸,摆着砚台、毛笔和缝纫机,角落里放着一个保温桶,里面是爷爷提前煮好的桂花茶。
开展当天,展会大厅里人声鼎沸。三人刚把样品摆好,就有不少人围了过来。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拿起窗花贴纸,孩子立刻睁大眼睛:“妈妈,这个跟张奶奶剪的一样!”张奶奶笑着走过来,拿起一张红纸和剪刀,教孩子剪最简单的福字,孩子的小手握着剪刀,虽然剪得歪歪扭扭,但脸上满是认真;几个年轻人围着书法书签,拿起一个翻来覆去地看,其中一个女生说:“这个太适合当伴手礼了,送给外地的朋友,既好看又有意义。”
互动区里更是热闹。夏冉奶奶坐在缝纫机前,手里拿着一块印着老桥的布料,指尖翻飞间,布料就变成了一个精巧的小布袋,旁边的几个女生看得入了迷,纷纷学着缝起来;爷爷则坐在桌前,握着一个小朋友的手,教他写“福”字,墨汁在红纸上晕开,小朋友高兴得拍手;林澈忙着给参观者讲解文创的设计灵感,每当有人问起背后的故事,他就会拿出故事卡片,耐心地念给对方听;苏晚则拿着笔记本,把大家的建议一条一条记下来:“希望出桂花糕图案的贴纸”“想要带录音的故事卡片,扫码就能听老人们讲故事”“能不能做个梧桐巷的拼图”,密密麻麻写了满满一页。
展会过半时,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走到展位前,手里拿着一本印着梧桐巷地图的笔记本,仔细地翻看着。他抬头看向苏晚,笑着问:“小姑娘,这梧桐巷的故事,你们还会继续收集吗?”苏晚点头:“会的,我们还要走访更多老人,把他们的故事都记下来。”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老照片,递给苏晚:“这是我年轻时在梧桐巷老桥边拍的,当时我还在巷口的粮店工作,你们要是不嫌弃,就拿去当文创的素材吧。”苏晚接过照片,照片上的老桥还没有现在的护栏,桥边站着几个年轻人,笑容格外灿烂。
到了下午,大部分文创样品都卖光了,林澈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订单,有几家镇上的文具店和礼品店,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想长期进货;一位幼儿园老师定了五十张窗花贴纸,说要给孩子们当手工材料;还有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问能不能定制一批梧桐巷的文创,作为给游客的伴手礼。陈老师走过来,手里拿着另一张邀请函,笑着递给苏晚:“市里的非遗文创节听说了你们的事,特意发了邀请函,想请你们去参展,这可是让梧桐巷的故事走得更远的好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