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立刻问道:“那能不能把文渊书坊也定为重点保护建筑?我们现在做的文创都是围绕书坊和老巷的故事,要是书坊没了,这些文创也失去了根。而且现在很多游客来梧桐巷,都是冲着文渊书坊和老戏台来的,保留下来也能带动咱们镇的旅游。”
李主任点点头:“你们可以写份申请,附上文渊书坊的历史资料、老照片,还有你们做的文创成果,我帮你们递到区里的规划部门,争取把书坊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另外,下周五区里会在咱们巷口的小广场开居民听证会,到时候你们可以跟老人们一起,把想法说给规划部门的人听。”
从居委会出来,苏晚手里攥着那份草案,心里还是有些不安,但更多的是坚定——一定要保住文渊书坊,保住梧桐巷的记忆。两人骑着自行车往回赶,路过巷口时,看见孙爷爷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旁边围了几个街坊,都在议论改造的事。
“晚晚、小澈,你们回来啦!”孙爷爷看见他们,赶紧站起来,把照片递过去,“你们看,这是我年轻时在巷口拍的,那时候巷口还有棵老槐树,夏天大家都在树下乘凉,现在槐树没了,要是房子再拆了,以后想回忆都没地方去了。”
照片上的巷口热闹非凡,几个年轻人坐在槐树下下棋,孙爷爷穿着军装,站在老槐树旁,笑容灿烂。苏晚看着照片,心里酸酸的:“孙爷爷,您别担心,我们刚从居委会回来,李主任说改造只是草案,还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会申请把文渊书坊和您家这样的老房子保留下来的。”
“真的?”孙爷爷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这房子虽然旧,但住了一辈子,要是拆了,我都不知道去哪住。”旁边的张奶奶也凑过来说:“要是真要改造,我想多剪些老巷的剪纸,比如老槐树、巷口的杂货店,以后就算变样了,也能看看剪纸想起以前的样子。”
夏冉的奶奶正好提着菜篮子回来,听见这话,立刻说:“我也来帮忙!我用旧布料拼一幅梧桐巷的全景图,把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拼进去,以后挂在书坊里,大家都能看见。”
看着老人们积极的样子,苏晚忽然有了个想法:“咱们可以做一个‘老巷记忆’系列文创,把大家手里的老照片、老故事都融进去,比如做成复古明信片、老巷地图拼图,还有印着老建筑的手帕。这样就算老巷改造了,这些文创也能带着大家的记忆一直传下去。”
“这个主意好!”林澈立刻附和,“咱们还可以在听证会上把这些文创展示给规划部门的人看,让他们知道老巷的故事有多珍贵,保留老建筑有多重要。”
当天下午,苏晚就把“老巷记忆”文创的想法告诉了夏冉,夏冉一听就来了劲,立刻拿出画纸,开始画老槐树、杂货店的草图。“我小时候听奶奶说,巷口的杂货店以前卖过糖画,我要把糖画摊画在明信片上,再配一句‘巷口糖香绕,童年时光遥’,肯定特别有味道。”她一边画,一边说,“对了,我还想找孙爷爷要几张老照片,照着照片画,这样更真实。”
苏晚则开始整理老人们提供的老故事,孙爷爷讲的巷口杂货店的趣事、张奶奶回忆的老槐树下的乘凉时光、夏冉奶奶说的年轻时在巷口织毛衣的场景,她都一一记下来,准备印在明信片的背面。林澈则去收集老照片,扫描后发给印刷厂,准备做成复古明信片的图案。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张奶奶每天都坐在院子里剪剪纸,剪出的老槐树枝叶繁茂,糖画摊前围满了孩子,连杂货店门口挂着的糖果罐都清晰可见;夏冉奶奶则翻出家里压箱底的旧布料,有蓝色的粗布、红色的碎花布、灰色的灯芯绒,一针一线地拼着梧桐巷的全景图,每天都要拼到深夜;孙爷爷则带着林澈和苏晚走访巷里的老人,收集更多的老照片和故事,有位九十多岁的周爷爷还拿出了民国时期的梧桐巷地图,上面标注着书坊、戏台、杂货店的位置,珍贵得很。
期间,苏晚和林澈还去了趟区文化馆,取了有声绘本的样稿。绘本是精装的,封面是夏冉画的梧桐巷手绘图,翻开第一页,就传来王爷爷拉二胡的声音,配着“梧桐巷的清晨,总被二胡声叫醒”的文字,画面上是王爷爷坐在院子里拉二胡的场景,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温暖又祥和。
“太好看了!”苏晚翻着绘本,眼睛都亮了,“你看这页,张奶奶剪窗花的画面,还有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跟真的一样。”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都是你们提供的素材好,老人们的声音和故事太有感染力了。我们打算先印五百本,投放到区里的十所中小学,后续要是反响好,再加大印刷量。”
从文化馆回来,苏晚把有声绘本带到文渊书坊,老人们都围过来看。当听到自己的声音从绘本里传出来时,王爷爷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的声音,还能让孩子们听见,值了!”张奶奶则摸着绘本上自己剪窗花的画面,笑着说:“要是我年轻时有这么好看的绘本,肯定天天翻着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