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子!”李主任拍手叫好,“就用这句!我这就告诉设计师傅,让他们刻在亭子的柱子上。”
从孙爷爷家出来,苏晚往老戏台的方向走。雪还在零星地下,老戏台的屋顶已经修缮完毕,新铺的瓦片在雪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施工队的王师傅正站在梯子上,给戏台的匾额刷漆——匾额上的“古戏台”三个字是重新刻的,用的是实木,刷上红漆后,显得格外庄重。
“王师傅,辛苦您了!”苏晚仰头喊道。
王师傅笑着下来,拍了拍身上的漆屑:“不辛苦!这戏台可是梧桐巷的宝贝,修好了能传好几代。你看这柱子,我们用的是新的松木,但外面包了层旧木皮,跟原来的柱子颜色一样,既结实又好看。”
苏晚走到戏台前,抚摸着柱子上的木纹——旧木皮的纹理清晰,带着岁月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戏台的热闹。她想象着春天的时候,老人们在戏台上唱评弹,游客们坐在小广场的长椅上,闻着桂花香,听着琴声,心里满是期待。
下午,苏晚和林澈、夏冉在文渊书坊集合,商量非遗文创博览会的参展事宜。夏冉拿出展位设计图,上面画着一个迷你版“梧桐巷记忆馆”:展位的左侧是文创展示区,摆着帆布包、明信片、有声绘本;右侧是“老巷手工体验区”,放着剪纸工具和布料,游客可以跟着张奶奶学剪窗花,跟着夏冉奶奶学拼布;中间留了个小空间,放着一台小音箱,循环播放有声绘本里的片段。
“我还想在展位的顶部挂些老照片,用绳子串起来,像帘子一样,游客走进来就能看到梧桐巷的历史。”夏冉指着图纸上的顶部,“另外,咱们还要准备一些小礼物,比如迷你剪纸冰箱贴,送给来展位的游客,吸引更多人关注。”
林澈则拿出定制款帆布包的印图方案,上面有五种图案:老戏台、文渊书坊、杂货店、老槐树(根据老照片还原)、记忆馆。“每种图案都做了两种颜色,墨绿色和浅灰色,满足不同游客的喜好。印刷厂说这个月月底能完成三百个定制款,赶得上博览会。”
苏晚补充道:“咱们还要做一本‘梧桐巷故事册’,里面收录老人们的故事和老照片,放在展位上,游客可以免费取阅,让他们更了解梧桐巷的历史。另外,我想邀请王爷爷、张奶奶、孙爷爷他们一起去博览会,现场表演二胡、剪纸、评弹,这样更有吸引力。”
三人一拍即合,立刻分工:苏晚负责整理“梧桐巷故事册”的内容,林澈负责联系印刷厂和展会主办方,夏冉负责展位的布置细节,还要教老人们简单的手工展示技巧。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张奶奶每天都坐在家里剪剪纸,准备带到博览会上的作品——有老槐树、老戏台、糖画摊,还有“忆槐亭”的图案,每张剪纸都栩栩如生。“我要剪五十张,让去博览会的人都能带走一张,知道咱们梧桐巷的剪纸有多好看。”
夏冉奶奶则在拼布——她要拼一个迷你版的“梧桐巷全景图”,放在展位的展示区,用的是旧布料,颜色和记忆馆的拼布一致。“这个全景图虽然小,但每一栋房子都要拼出来,让游客一看就知道梧桐巷的样子。”
王爷爷每天都在巷口拉二胡,练习评弹的伴奏曲——他要在博览会上表演《茉莉花》和《太湖美》,这是他年轻时最拿手的曲子。“我得好好练,不能给梧桐巷丢脸,要让大家知道咱们巷里有会拉二胡的老人。”
苏晚则忙着整理“梧桐巷故事册”。她把老人们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配上老照片,比如孙爷爷讲的“老槐树的夏天”,配上周爷爷提供的老槐树照片;张奶奶讲的“缝纫机的故事”,配上缝纫机的照片;王爷爷讲的“二胡与评弹”,配上王爷爷拉二胡的照片。故事册的最后,还留了几页空白,写着“欢迎你来梧桐巷,写下你的故事”,邀请游客来巷里体验后留下自己的感受。
林澈则联系了展会主办方,确定了展位的尺寸和用电需求,还定制了展架和海报。海报的设计很有特色,背景是夏冉画的梧桐巷雪景图,上面写着“梧桐巷文创——带着记忆去旅行”,下方还有“老巷故事分享会”的时间安排。
期间,市连锁书店的陈经理也来梧桐巷考察,带来了博览会的最新消息:“这次博览会有五十多个参展商,你们的展位在主展区,旁边是市里有名的非遗项目,比如苏绣、木雕,正好能互相引流。另外,博览会期间还有‘文创产品评选’,你们可以报名参加,要是能获奖,对文创的推广很有帮助。”
苏晚和林澈商量后,决定报名参加评选,参选产品选了“老巷记忆”系列文创套装——包括复古明信片、剪纸冰箱贴、有声绘本和定制款帆布包,套装的包装盒是夏冉设计的,用的是牛皮纸,上面印着梧桐巷的简笔画,看起来简洁又有质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