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温柔,青石板路被晨露浸得润亮,文渊书坊的木质门轴“吱呀”一声推开时,巷口的迎春花刚展开第三片花瓣。苏晚抱着刚晒好的旧书走进柜台,指尖还沾着淡淡的书墨香,抬头便看见玻璃门外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是杭州旅游公司的项目负责人陈姐,她穿着米白色风衣,手里拎着个印着西湖纹样的帆布包,正笑着朝里挥手。
“陈姐?您怎么这么快就来了!”苏晚赶紧拉开门,将人迎进书坊。刚煮好的桂花茶还冒着热气,她倒了一杯递过去,“我还以为咱们得再通几轮电话,才能敲定‘文化之旅’的细节呢。”
陈姐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笑着摇头:“上次在论坛听你讲梧桐巷的故事,我就知道这事儿得抓紧。我们公司最近接到好多游客咨询,都想找这种有烟火气的老巷体验,再拖下去,说不定就要被别家抢先了。”她从帆布包里拿出一叠资料,摊在柜台上,“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线路方案,分‘一日闲游’和‘三日深度体验’两种,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苏晚凑过去仔细翻看,方案里不仅标注了每天要参观的景点——从忆槐亭、老戏台到文渊书坊、记忆馆,还详细列出了体验项目:跟着张奶奶学剪纸、听孙爷爷讲老巷故事、在文渊书坊晒旧书,甚至连吃饭的地方都选在了巷尾的老面馆,特意注明要安排“梧桐巷特色套餐”,包含桂花糕、酱鸭和荠菜馄饨。
“太细致了!”苏晚忍不住感叹,指着“三日深度体验”里的“夜宿老院”项目问,“这个是安排游客住巷里的老房子吗?咱们巷里符合条件的院子好像不多。”
陈姐点点头:“我已经跟巷口的李奶奶和中段的周爷爷聊过了,他们都愿意把闲置的房间收拾出来,每间房都保留老家具,再添上现代的卫浴设备,既保留老巷的味道,又保证舒适度。”她喝了口桂花茶,眼神亮了些,“我还想在‘夜宿’项目里加个‘忆槐夜话’,每天晚上让巷里的老人跟游客围坐在忆槐亭下,聊聊天、拉段二胡,你觉得怎么样?”
“太合适了!”苏晚立刻应下,“王爷爷肯定愿意,他总说想跟更多人分享巷里的故事。对了,咱们还可以准备些小礼物,比如印有梧桐巷图案的书签,让游客带走做纪念。”
两人正聊着,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夏冉抱着一摞设计图跑了进来,看见陈姐先是一愣,随即笑着打招呼:“陈姐好!我正好把新设计的‘文化之旅’周边图带来了,你要不要看看?”
夏冉把设计图铺在柜台上,一张张展开:有印着“忆槐亭晨景”的导游手册,封面用了浅棕色的牛皮纸,摸起来带着粗糙的质感;有“梧桐巷十二时辰”明信片,每一张都画着不同时段的巷景——卯时的文渊书坊、午时的老戏台、亥时的忆槐亭红灯笼;还有一款“巷居手账”,内页不仅留了记事的空白,还印着张奶奶的剪纸教程和孙爷爷讲的短故事。
陈姐拿起手账翻了两页,忍不住称赞:“这设计太用心了!游客拿着这本手账,既能记录行程,又能带走梧桐巷的故事,肯定会喜欢。”她抬头看向苏晚,语气更显急切,“要不咱们今天就去实地走一遍线路,把每个环节都确认好,争取下月初就能上线预售?”
苏晚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才刚过九点,便点头应道:“没问题!我去叫上王爷爷和张奶奶,他们熟悉巷里的情况,还能跟您聊聊体验项目的细节。”
两人刚走出书坊,就看见张奶奶坐在忆槐亭下剪剪纸,竹篮里放着好几张剪好的“老槐树”图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纸上,把槐树叶的纹路照得格外清晰。王爷爷则坐在旁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二胡,正给几个来记忆馆参观的小朋友演示拉琴姿势。
“张奶奶、王爷爷,有个好消息跟你们说!”苏晚快步走过去,把陈姐的来意简单讲了一遍。张奶奶立刻放下剪刀,拉着陈姐的手问:“要教游客剪剪纸呀?那我得准备些更简单的图案,比如小槐花、忆槐亭的轮廓,不然游客学不会该着急了。”
王爷爷也放下二胡,眼睛亮了起来:“‘忆槐夜话’好啊!我可以提前准备几段曲子,除了《忆槐亭》,再拉些江南小调,让游客听听咱们这边的音乐。对了,孙爷爷讲的故事也得录几段,万一他哪天有事来不了,还能放录音给游客听。”
几人说走就走,从巷口的文渊书坊开始,一步步确认线路细节。走到老戏台时,陈姐抬头看着戏台上方的“和声鸣盛”匾额,突然停下脚步:“咱们可以在戏台上安排一场小型表演,比如让巷里的老人唱段昆曲,或者小朋友表演剪纸秀,这样游客的体验会更丰富。”
“这个主意好!”苏晚立刻接话,“巷尾的刘奶奶以前是昆曲团的,她肯定愿意来表演。还有记忆馆里的几个小朋友,上次跟着张奶奶学剪纸,剪得可好了,正好让他们展示展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