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爷爷讲着故事,王爷爷就拿起二胡,拉了段《茉莉花》,张奶奶则教大家用白天剪的槐花,拼出“梧桐巷”三个字。游客们围坐在亭下,有的听故事,有的跟着哼曲子,还有人举着手机拍月光下的忆槐亭,说要发朋友圈,让朋友也来梧桐巷。小姑娘靠在石桌上,手里攥着槐花,小声问孙爷爷:“爷爷,以后我还来,您还会给我讲收音机的故事吗?”孙爷爷笑着点头:“只要你来,爷爷就讲。”
第二天一早,游客们跟着孙爷爷去记忆馆,体验老物件修复。孙爷爷拿出几个旧搪瓷缸,教大家怎么补搪瓷:“先把破口磨平,再涂上线条漆,晾干了就跟新的一样。”有个大叔学得认真,补好搪瓷缸后,非要写上“梧桐巷留念”,说要带回去给儿子看:“让他知道,以前的东西坏了,不是只能扔,还能修好接着用。”
两天的“文化之旅”很快就结束了,送游客走的时候,每个人都带着满满的行李——有的装着剪纸、明信片,有的提着吴叔给的桂花糕,还有人把老巷的声音录在手机里。小姑娘拉着苏晚的手,舍不得走:“苏晚姐姐,我下次还来,还要听王爷爷拉琴,吃吴叔的馄饨。”
送走游客,苏晚刚回到书坊,林澈就拿着手机跑进来:“苏晚姐,赵经理发消息了,说南京文创店的‘京华遇巷’帆布包卖断货了,让咱们赶紧再发一批过去。还有天津那边,文创店老板说,王爷爷的表演场地已经布置好了,下周末就去天津。”
苏晚接过手机,看着赵经理发来的照片——南京文创店的展示区里,梧桐巷模型前围满了人,帆布包的货架空了大半,店员正在贴“补货中”的纸条。她笑着点头:“赶紧跟厂家联系,再做三千个帆布包,顺便把张奶奶新剪的‘忆槐亭夜话’剪纸也带上,放在文创店卖。”
正说着,王爷爷拿着二胡进来了,他刚把要带去天津的曲子整理好,有《忆槐亭》《槐巷春声》,还有几首江南小调。“我还准备了个小节目,”王爷爷笑着说,“教天津的观众拉两句《茉莉花》,让他们也尝尝咱们江南的味道。”张奶奶也提着竹篮进来,里面是给天津观众准备的剪纸,有槐花、忆槐亭,还有印着“琴赴津门”的窗花:“我在每个剪纸后面都写了梧桐巷的故事,让天津的人也知道,咱们巷里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巷里的人都在为天津之行做准备——夏冉整理了梧桐巷的照片和视频,要在表演现场播放;林澈联系了天津的物流,把帆布包和剪纸送过去;吴叔做了些桂花糕,让王爷爷带去当伴手礼;孙爷爷则把老收音机的故事录下来,说要是王爷爷忙不过来,就放录音给天津的观众听。
出发去天津的前一天晚上,老人们又聚集在忆槐亭下。王爷爷拉着《槐巷春声》,张奶奶教大家剪“琴赴津门”的窗花,孙爷爷给大家讲天津的老故事。苏晚和夏冉、林澈坐在旁边,看着巷里的槐花,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王爷爷的琴声会在天津的街头响起,梧桐巷的故事,会传到更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王爷爷背着二胡,手里提着吴叔做的桂花糕,和苏晚、夏冉一起坐上了去天津的高铁。高铁开动时,王爷爷看着窗外,小声说:“咱们这是把梧桐巷的春天,带到天津去啊。”苏晚笑着点头,拿出手机,翻出南京文创店的照片:“等咱们从天津回来,第一批‘文化之旅’的游客,说不定又带着朋友来了。”
高铁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从江南的青瓦白墙,变成了北方的红墙绿树。夏冉靠在窗边,手里拿着“京华遇巷”帆布包,里面装着梧桐巷的明信片和剪纸,她小声说:“苏晚姐,你说天津的观众,会喜欢王爷爷的二胡曲吗?”
“肯定会的,”苏晚看着远处的风景,“因为这曲子里,有咱们梧桐巷的温度,有老人们的心意,不管到哪儿,都会有人喜欢的。”
高铁到站时,天津文创店的老板已经在车站等着了,他手里举着个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梧桐巷的客人”。看到王爷爷,他赶紧迎上来:“王爷爷,可把您盼来了!表演场地都布置好了,就等您的琴声了。”
跟着老板去文创店的路上,王爷爷看着天津的街景,小声跟苏晚说:“这天津的巷子,跟咱们梧桐巷不一样,但也挺有味道的。”苏晚点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咱们这次来,就是把梧桐巷的故事,跟天津的故事串起来。”
到了文创店,老板指着门口的小广场——那里搭了个小舞台,背景板上印着“梧桐巷·琴赴津门”,旁边摆着梧桐巷的模型,还有帆布包和剪纸的展示区。游客们已经围在广场周围,看到王爷爷,有人小声问:“这就是要拉《槐巷春声》的王爷爷吗?我在南京文创店听过录音,特别好听。”
王爷爷走到舞台上,放下二胡,调试了两下琴弦。广场上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舞台。王爷爷深吸一口气,拉起了《槐巷春声》——开头像春雨打槐叶,中间是槐花绽放的欢快,结尾是夕阳落亭的宁静。琴声在天津的街头回荡,有个天津的大爷,听着听着就拍起了手:“这曲子,有江南的软劲儿,也有咱们北方的爽利,好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