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梧桐巷和上海还有这么深的缘分啊!”一个阿姨感慨地说,“我小时候也在上海的老洋房里住过,那时候的老洋房里也有桂花树,只是后来搬了家,就再也没闻到过那么香的桂花了。今天来梧桐巷,不仅闻到了桂香,还听到了这么多好听的故事,真是太值了。”
苏晚笑着说:“阿姨,要是您喜欢,下次可以参加咱们的‘南北老巷双城游’线路,先去上海看老洋房,再回梧桐巷住几天,好好感受下南北老巷的文化。”
阿姨立刻点头:“好啊好啊!我回去就跟我老伴说,咱们下次一定要来参加!”
中午的时候,游客们在巷里的老面馆和几家小吃摊吃饭,巷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孙爷爷则带着几个对老物件感兴趣的游客,去了记忆馆。记忆馆里已经摆好了不少老物件,有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和淡蓝色手帕,有王爷爷的旧二胡和乐谱,还有张奶奶的剪纸工具和吴叔的老搪瓷盆,旁边还放着林先生从上海带来的老唱片和西式摆件,每一件老物件旁边都贴着一张小卡片,写着它们的故事。
“这是我老伴当年从上海带回来的饼干盒,”孙爷爷指着铁皮饼干盒,给游客们讲着故事,“那时候她在上海的纺织厂上班,每个月都会给我寄一盒蝴蝶酥,装在这个饼干盒里。后来她退休回了梧桐巷,这个饼干盒就成了她的宝贝,里面装着她绣的手帕、织的围巾,还有我们年轻时的照片。”
游客们听得入了迷,一个年轻的姑娘忍不住说:“爷爷,您的故事太感人了!这些老物件虽然普通,却藏着这么多温暖的回忆,比博物馆里的文物还有意思。”
孙爷爷笑着说:“是啊,这些老物件都是咱们老百姓的生活记忆,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把它们摆出来,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咱们的日子虽然普通,却很幸福。”
下午的时候,王爷爷和陈婉清老师带着评弹艺人,在忆槐亭办了一场小型的演出。王爷爷拉着二胡,陈婉清老师唱着评弹,评弹艺人则弹着三弦和琵琶,《茉莉花》《槐巷春声》《珍珠塔》……一首首曲子引得游客们阵阵掌声,不少人还跟着轻轻哼唱。
演出结束后,一个游客走上前,递给王爷爷一束桂花:“爷爷,您拉得太好听了!这束桂花送给您,祝您身体健康,也祝梧桐巷的桂花节越办越好!”
王爷爷接过桂花,感动得眼眶都红了:“谢谢你啊!只要大家喜欢,我就会一直拉下去,把梧桐巷的故事,用二胡拉给更多人听。”
夕阳西下的时候,游客们恋恋不舍地登上大巴车,准备回上海。林先生握着苏晚的手,笑着说:“苏晚女士,今天太感谢你了!游客们都特别开心,都说下次还要来梧桐巷。咱们的‘南北老巷记忆展’和‘双城游’线路,等桂花节正式开幕,就能全面推出了,我相信肯定会特别受欢迎。”
苏晚笑着点头:“是啊,今天看到大家这么喜欢梧桐巷,我也特别开心。咱们的合作一定会越来越顺利,让更多人知道南北老巷的故事,感受到老巷的温暖。”
大巴车缓缓驶离梧桐巷,游客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告别。苏晚和老人们站在巷口,也挥手回应着,直到大巴车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晚上,巷里的红灯笼都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满地的桂花,像是撒了满巷的碎金。老人们又聚集在忆槐亭下,王爷爷拉着二胡,张奶奶教大家剪剪纸,孙爷爷给大家讲老故事,吴叔则端来刚煮好的桂花糖芋苗,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热闹极了。
苏晚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梧桐巷的桂花节,不只是一场节日,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让梧桐巷的故事传到了更远的地方,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老巷的温暖和魅力。
她抬头望向天上的月亮,月光洒在老桂树上,洒在青石板路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她忽然觉得,这条老巷就像一棵老槐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枝桠,为大家遮风挡雨,用自己的花香,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梧桐巷的故事,守护着老人们的笑容,也守护着与远方的约定。她相信,梧桐巷的未来,会像这满巷的桂花一样,越来越香甜,越来越美好。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浓郁的桂香,也带着梧桐巷的故事,飘向远方。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看老手艺的传承,感受南北老巷的文化碰撞,而梧桐巷的故事,也会在时光的长河里,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