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爷爷也笑着说:“我把家里的老收音机和老唱片都搬到记忆馆了,还找了几张我年轻时在上海拍的照片,贴在老洋房照片旁边,让游客看看我当年在上海的样子,也听听我和老伴的故事。”
林先生看着满桌的菜,听着大家的计划,忍不住感慨:“梧桐巷的人情味,真是我在别的地方少见的。有你们这么用心,双城游肯定能让游客记住一辈子。”
下午,大家一起去记忆馆整理展品。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着淡蓝色的桂花手帕;王爷爷的旧二胡和陈老师的三弦放在一起,乐谱摊开在旁边;张奶奶的剪纸工具旁,贴着上海老洋房的剪纸图案;吴叔的老搪瓷盆里,还装着刚晒干的桂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林先生带来的老洋房照片贴在墙上,和梧桐巷的照片一一对应,下面还配着文字:“一巷一屋,皆是记忆;南北相望,共谱新篇。”
整理完记忆馆,苏晚和林先生又去查看双城游的住宿安排——巷里的三户人家愿意腾出房间,房间里都摆着桂花盆栽,贴着张奶奶剪的桂花剪纸,床头柜上还放着梧桐巷的明信片和桂花茶包。“游客住在这里,就像住在自己家一样舒服。”苏晚摸着床头的抱枕,抱枕上印着忆槐亭的图案,“到时候再让老人们跟游客聊聊天,讲讲巷里的故事,肯定更有意义。”
傍晚的时候,陈婉清老师要回上海了,王爷爷特意把改编好的乐谱抄了一份给她,还在乐谱封面剪了一朵小小的桂花。“下周末见!”王爷爷握着陈老师的手,“到时候我拉二胡,你唱评弹,让游客听听咱们南北艺术的魅力。”
林先生也准备离开,临走前,他从车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礼盒,递给苏晚:“这是上海文创店定制的‘南北老巷’纪念币,正面是梧桐巷的老桂树,背面是上海的老洋房,送给你和巷里的老人们,算是咱们合作的纪念。”
苏晚接过礼盒,打开时,夕阳的余晖正好洒在纪念币上,金色的光芒和纪念币上的图案交相辉映。她忽然想起春日里第一次和林先生见面时,他拿着上海老洋房摄影集说“想跟梧桐巷的故事呼应”,如今,南北老巷的故事不仅呼应了,还开出了最美的花。
送走林先生和陈老师后,苏晚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巷里的红灯笼已经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落在地上的桂花,像是撒了满巷的碎金。张奶奶在忆槐亭教几个孩子剪桂花,孙爷爷坐在石凳上给孩子们讲老唱片的故事,吴叔的老面馆里飘出酱鸭的香气,王爷爷的二胡声从巷尾传来,拉的还是那首《槐巷春声》,却比以前多了几分欢快。
苏晚坐在忆槐亭的石凳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手里还捏着那枚纪念币。她知道,桂花节的热闹虽然过去了,但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海的专题片会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老巷,双城游的游客会带来新的笑声,南北老巷的合作会开出更多的花。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桂花的余韵,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苏晚抬头望向天上的月亮,月光洒在老桂树上,洒在青石板路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她忽然觉得,这条老巷就像一本写不完的书,每一页都有温暖的故事,每一段都有新的约定,而她,会一直在这里,把这本书写得更厚、更暖,让更多人读到梧桐巷的美好,读到南北老巷的深情。
下周末的双城游,会是这本书新的一页;上海的记忆展,会是新的篇章;还有明年的桂花节,会有更多新的故事。苏晚握着纪念币的手紧了紧,心里满是期待——期待游客们看到梧桐巷时的惊喜,期待南北文化碰撞出的新火花,更期待这条老巷,能在时光里,一直这么温暖、这么热闹,把它的故事,传给更远的远方。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