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的上海,秋阳把老洋房的红砖墙晒得暖融融的。林先生的文创店门前,挂着醒目的“南北老巷记忆展”横幅,横幅两侧垂着浅灰色的布幔,印着忆槐亭与老洋房的剪影,风一吹,布幔轻轻晃动,像是在诉说两个老地方的故事。店内早已布置妥当——左侧展台摆着梧桐巷的老物件,右侧是上海老洋房的珍藏,中间用一条缀着桂花与白玉兰的丝线连接,丝线下方,摆着苏晚和夏冉设计的联名帆布包,成了最显眼的点缀。
林先生站在展台前,反复确认着每一件展品的标签: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旁,标注着“1958年上海纺织厂女工的陪嫁,藏着跨越南北的牵挂”;王爷爷的旧二胡下面,写着“梧桐巷老艺人的伙伴,拉出江南春日的旋律”;张奶奶的剪纸工具旁边,贴着一张小小的桂花剪纸,附言“一把剪刀,剪出老巷四季的美”。他刚把最后一张标签贴好,就看见苏晚和夏冉提着行李箱走进来,夏冉手里还抱着一个木盒,里面装着孙爷爷特意嘱咐带来的老唱片。
“苏晚女士,你们可算来了!”林先生快步迎上去,接过行李箱,“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到了,就等你们来做采访;陈老师也在里面,正跟评弹团的同事调试乐器,待会儿开幕式要表演咱们改编的《茉莉花》。”
苏晚放下行李,走到梧桐巷的展台前,指尖拂过铁皮饼干盒,忽然想起孙爷爷说“让上海人也看看梧桐巷的老故事”时的神情,心里满是感慨:“这些老物件在上海展出,就像把梧桐巷的一部分搬来了这里,让大家知道,除了老洋房,江南还有这样一条温暖的老巷。”
夏冉打开木盒,拿出老唱片,小心翼翼地放在留声机上。随着唱针落下,婉转的评弹声混着二胡的悠扬缓缓流出,正是王爷爷和陈老师合作的《槐巷春声》。“这声音一出来,就像回到梧桐巷了!”夏冉笑着说,“我还带了些桂花干,放在展台旁边的小罐里,让大家闻闻梧桐巷的味道。”
正说着,陈婉清老师穿着绣着白玉兰的旗袍走过来,手里拿着乐谱:“苏晚女士,夏冉妹妹,你们来啦!开幕式的表演我们再顺一遍?王爷爷虽然没来,但咱们把他的二胡声录下来了,到时候跟评弹合奏,就像他也在现场一样。”
苏晚点点头,跟着陈老师走到表演区。评弹团的成员们已经坐好,三弦、琵琶、扬琴摆放整齐。随着陈老师的手势落下,乐器声响起,与留声机里的二胡声完美融合,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透过玻璃窗往里看。
上午十点,“南北老巷记忆展”开幕式正式开始。上海电视台的摄像机对准展台,记者拿着话筒走到林先生和苏晚面前:“林先生,苏晚女士,请问你们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是什么?南北老巷的文化碰撞,又能给大家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林先生接过话筒,笑着说:“很多人知道上海的老洋房,却不知道江南还有像梧桐巷这样的中式老巷。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大家看到南北老巷的不同美——老洋房的精致典雅,梧桐巷的烟火温暖,其实都是老百姓的生活记忆。就像这展台上的老物件,一个是上海的老唱片,一个是梧桐巷的老二胡,虽然来自不同地方,却都能奏出动人的旋律。”
苏晚接着说:“梧桐巷的老人们常说,老物件会说话。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装着他和老伴的爱情;张奶奶的剪纸,藏着老巷的四季;王爷爷的二胡,拉着梧桐巷的故事。我们把这些物件带来上海,就是想让大家听听它们的故事,也希望更多人能去梧桐巷走走,感受那里的温暖。”
采访结束后,游客们陆续走进文创店。一个穿着西装的老先生在铁皮饼干盒前驻足良久,指着盒子上的外滩图案,对身边的老伴说:“这跟我小时候家里的饼干盒一模一样!那时候你妈妈在纺织厂上班,也给你带过这样的盒子。”老先生的老伴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要是她还在,肯定想看看梧桐巷,听听那里的故事。”
苏晚走过去,递上一杯桂花茶:“阿姨,要是喜欢,下次可以参加咱们的双城游,去梧桐巷看看。孙爷爷还在巷里,他能给你们讲更多关于饼干盒的故事,还能听听您妈妈那时候的事。”老先生和老伴对视一眼,笑着说:“好啊!下次一定去。”
另一边,几个年轻姑娘围着联名帆布包的展台,拿着帆布包翻来覆去地看。“正面是忆槐亭,背面是老洋房,太有设计感了!”一个姑娘说,“我闺蜜上个月去了梧桐巷,说那里的桂花特别香,还买了‘梧桐巷味道大礼包’,我当时就羡慕了,这次一定要买个帆布包,再预约双城游。”
夏冉赶紧递上预约单:“双城游不仅能去梧桐巷体验剪纸、学拉二胡,还能在上海逛老洋房、听评弹。现在预约,还能送一张梧桐巷的明信片呢!”姑娘们立刻围过来,纷纷填写预约单,不一会儿,就有十几人预约了下个月的行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