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林先生带着苏晚、夏冉和陈老师去了附近的老菜馆。菜馆的窗户外就是一栋老洋房,青灰色的屋顶上爬满了爬山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桌上,格外惬意。“这次展览能顺利开展,多亏了你们!”林先生举起茶杯,“等展览结束,咱们再去梧桐巷,跟老人们好好聚聚,顺便商量下明年桂花节的事。”
苏晚笑着点头:“吴叔还惦记着给上海游客做新的桂花菜,张奶奶说要剪一套‘南北老巷四季图’的剪纸,孙爷爷也想把更多老物件带来上海展出。明年的桂花节,肯定比今年更热闹。”
陈婉清老师放下茶杯,说:“明年我还要跟王爷爷合作,把《槐巷春声》和《珍珠塔》改编成更长的曲目,在上海和梧桐巷都演一场,让更多人喜欢上南北结合的音乐。”
下午,苏晚和夏冉去了上海的老洋房景区。景区里,不少游客拿着“南北老巷记忆展”的宣传单,互相讨论着要去梧桐巷看看。一个导游举着小旗子,正在给游客介绍:“前面那栋老洋房,就是‘南北老巷记忆展’里照片上的建筑,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面还保留着当年的西式家具。要是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文创店看看展览,再预约双城游,感受一下中式老巷的魅力。”
苏晚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南北老巷的连接,早已不只是展品和行程的结合,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融。就像老洋房的西式花纹和梧桐巷的中式剪纸,虽然风格不同,却能在同一场展览里绽放光彩;就像评弹的婉转和二胡的悠扬,虽然曲调不同,却能合奏出动人的旋律。
傍晚的时候,展览的第一天结束了。林先生拿着统计数据,笑着说:“今天接待游客300余人,帆布包卖出86个,双城游预约52人,比预期的还要好!很多游客都说,看完展览,更想去梧桐巷了。”
苏晚接过数据单,看着上面的数字,想起梧桐巷的青石板路、老桂树、忆槐亭,还有老人们的笑容,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次展览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更多人会知道梧桐巷,更多人会走进老巷,更多南北老巷的故事,会在时光里慢慢书写。
第二天,苏晚和夏冉要回梧桐巷了。林先生把一张展览照片递给苏晚,照片上,游客们围着梧桐巷的展台,认真听着老物件的故事,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展台上,温暖而明亮。“把这张照片带回梧桐巷,给老人们看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在上海也受欢迎。”林先生说。
陈婉清老师也递来一张乐谱:“这是我和王爷爷合作的《南北春声》乐谱,下次去梧桐巷,咱们一起把它拉给老人们听。”
大巴车驶离上海时,苏晚看着窗外的老洋房渐渐远去,手里紧紧攥着照片和乐谱。她仿佛已经看到,孙爷爷拿着照片笑得合不拢嘴,王爷爷接过乐谱认真研究,张奶奶和吴叔围着照片讨论明年的展览……梧桐巷的老人们,虽然没去过上海,却通过这些老物件、这些故事,和上海紧紧连在了一起。
回到梧桐巷时,已是傍晚。巷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青石板路,老人们都聚集在忆槐亭下,等着苏晚和夏冉回来。“怎么样?展览顺利吗?”王爷爷率先迎上来,手里还提着二胡。
苏晚拿出照片,递给老人们:“特别顺利!很多上海人都喜欢咱们的老物件,还预约了双城游。这是陈老师给您的乐谱,她说下次来跟您一起合奏。”
孙爷爷看着照片上的铁皮饼干盒,笑着说:“没想到我的老盒子在上海这么受欢迎!下次展览,我再把老伴绣的其他手帕带去,让大家看看她的手艺。”
张奶奶也凑过来说:“我这就开始剪‘南北老巷四季图’,明年展览的时候带去上海,让他们看看咱们梧桐巷的四季有多美。”
吴叔挠了挠头,说:“我再研究几道新的桂花菜,下次上海游客来,让他们尝尝不一样的梧桐巷味道。”
苏晚看着老人们热闹讨论的模样,抬头望向天上的月亮。月光洒在老桂树上,洒在忆槐亭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她忽然觉得,梧桐巷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人们在这里传承着手艺,讲述着故事,也期待着远方的客人;而上海的老洋房,就像远方的朋友,与梧桐巷相互呼应,共同书写着南北老巷的美好。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淡淡的秋意,也带着对明年的期待。苏晚知道,明年的桂花节,会有更多游客来梧桐巷;明年的记忆展,会有更多老物件走进上海;明年的双城游,会有更多人感受南北老巷的魅力。而这条老巷的故事,会像巷里的老槐树一样,在时光里扎根,在四季里生长,把每一段温暖的记忆,每一个美好的约定,都传给更远的远方,传给每一个与梧桐巷结缘的人。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