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梧桐巷,总被一场春雨唤醒。清晨的雨丝细如牛毛,落在青石板路上晕开浅浅水痕,巷口的老樱花树冒出粉白花苞,沾着雨珠的花瓣轻轻颤动,像极了夏冉画笔下的春日速写。苏晚撑着油纸伞走过忆槐亭时,看见张奶奶正坐在亭内的石凳上,手里捏着红纸和剪刀,指尖翻飞间,一朵带着雨珠的樱花剪纸渐渐成形。
“张奶奶,您这剪纸越发精致了,连雨珠的纹路都剪出来了。”苏晚收伞坐在旁边,目光落在剪纸边缘的细密纹路里。张奶奶举起剪纸对着雨丝晃了晃,笑着说:“这不是想着下周上海游客要来嘛,剪些樱花样式的书签当伴手礼,让他们带着梧桐巷的春天回去。”她说着从竹篮里掏出一叠剪好的剪纸,有樱花、桂花、忆槐亭,还有上海老洋房的轮廓,每一张都透着细腻的巧思。
正说着,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夏冉踩着雨靴跑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粉色单子:“苏晚姐!上海来的首批春日双城游游客到啦!林先生还跟车带了些老洋房的文创产品,说要在巷里设个临时展台。”苏晚赶紧起身,跟着夏冉往巷口走,远远就看见三辆大巴车停在巷口的空地上,车窗里探出不少好奇的脑袋,有人正举着手机拍摄巷里的樱花树。
林先生穿着米色风衣,正指挥工作人员搬箱子,看见苏晚和夏冉,立刻迎上来:“苏晚女士,夏冉妹妹,这次来了86位游客,其中有20位是上次展览后特意预约的,还有几位是上海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想实地考察咱们南北文化交流的模式。”他说着打开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印着老洋房图案的笔记本、钥匙扣,还有用老上海月份牌改造的明信片,“这些文创产品跟咱们的联名帆布包搭配着卖,游客肯定喜欢。”
说话间,游客们陆续下车,撑着各色雨伞走进巷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士走到樱花树前,拿出相机不停地拍照:“早就听说梧桐巷的春天美,没想到雨里的樱花这么有韵味,比上海复兴公园的樱花多了几分烟火气。”她身边的先生则被巷里的红灯笼吸引,指着灯笼上的剪纸图案问:“这是当地的老手艺吗?看着比机器刻的有温度多了。”
苏晚笑着上前解答:“这是咱们巷里张奶奶剪的,待会儿到忆槐亭,您可以亲眼看看她剪纸,还能体验亲手剪一张带走。”游客们顿时来了兴致,跟着苏晚往巷内走,脚步声伴着雨丝落在伞面的沙沙声,在巷里汇成热闹的春曲。
走到忆槐亭时,张奶奶已经摆好了剪纸工具,红色的彩纸铺了满满一桌。游客们围过去,看着张奶奶手中的剪刀在纸上灵活穿梭,不一会儿就剪出一只衔着樱花的燕子,引得众人纷纷鼓掌。“我能试试吗?”一位扎着马尾的小姑娘举起手,张奶奶笑着递过剪刀和彩纸:“慢慢来,先沿着线条剪,别着急。”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握着剪刀,在张奶奶的指导下,虽然剪得有些歪歪扭扭,却也剪出了一朵小小的樱花,兴奋地举着给同伴看:“我要把它贴在笔记本上,记住今天的日子。”
另一边,王爷爷带着几位喜欢民乐的游客坐在亭内的长椅上,手里拿着那把旧二胡。“这把二胡跟着我四十多年了,上次在上海展览,就是用它录的《槐巷春声》。”王爷爷轻轻拨动琴弦,一段悠扬的旋律在雨巷中回荡,游客们纷纷放下手机,静静聆听,有人甚至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忍不住说:“这二胡声里有故事,比在音乐厅听的多了几分真情实感。”王爷爷闻言笑了:“您要是感兴趣,待会儿到‘老巷记忆馆’,我教您拉几句简单的调子。”
吴叔则在记忆馆门口支起了小摊,锅里炖着桂花糯米粥,旁边的盘子里摆着刚做好的桂花糕、樱花酥。“来尝尝咱们梧桐巷的春天味道!”吴叔热情地招呼游客,给每人递上一小碗糯米粥。一位上海阿姨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粥又香又甜,桂花味特别浓,比我在家煮的好喝多了!”吴叔得意地说:“这桂花是去年秋天晒的,用陶罐密封了半年,香味才这么足。您要是喜欢,记忆馆里有罐装的桂花干,带回去煮茶、做点心都合适。”
苏晚和林先生陪着上海文化局的几位工作人员走进“老巷记忆馆”。馆内的灯光柔和,展柜里的老物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旁摆着当年的纺织厂工作证,王爷爷的二胡下方放着泛黄的乐谱,张奶奶的剪纸工具架上挂着不同年代的剪刀。“这些老物件都有详细的故事介绍,游客扫码就能听语音讲解。”苏晚指着展柜上的二维码介绍道。
文化局的李科长拿起手机扫了扫饼干盒旁的二维码,孙爷爷的声音立刻传了出来:“这是我老伴1958年当纺织厂女工时的陪嫁,她从上海带到梧桐巷,里面装过她织的第一条围巾,也装过给孩子的糖……”李科长听完不禁感慨:“把老物件和故事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文化,又让游客有了情感共鸣,这个模式值得推广。”他转头对林先生说:“下次上海的老洋房博物馆改造,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让游客不仅看建筑,还能听到建筑背后的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